50歲到60歲的中年人,要過3種「低配生活」,晚年才有出路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要以高配的內心,去過低配的生活。
正如晚清名臣左宗棠所言: 「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真正有遠見的人,會心存崇高的理想和期望,去結識中等的緣分,享受最下等的福分。內心和精神,要站在高處。為人處世,要懂得放平心態。
人,為什麼非要享「下等福」呢?因為 「福不能享盡」。普通人可以享受福氣的范圍,那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享受下去。所以,過適度的生活,才是長久的真相。
年輕人,可以做加法,過點高配的生活。而中老年人,就不該過高配的日子了。 精神高配,而物質低配的生活,更適合當下的中老年人。
50歲到60歲的中年人,唯有在這些地方,過低配的生活,晚年才有出路。
一、不要對生活,要求太高。
人有要求,這是天性,很正常。而人有過度的要求,這就是一種貪婪了。貪婪的結果,不過是得個「貧」罷了,沒有人會過得幸福。
適當的生活要求,應該是吃得飽,穿得暖,睡得好,那就可以了。其余的事兒,順其自然就好。而過度的生活要求,則是大富大貴,希望住在大別墅當中。
這種「大富大貴」的想法,可以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但一定不能把它當成現實。
說句難聽的話, 普通人沒有大富大貴的命,如果不幸患了大富大貴的病,那就真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了。
自己是什麼人,就過什麼樣的生活。普通人過平凡的日子,有錢人過奢侈的生活。有多大的頭,就戴多大的帽子,符合自己的命數就好。
要求太高,不是好事,有可能會給自己惹禍。既然如此,保持平淡的態度,過好往后余生,就足夠了。
二、盡量給晚年的自己,存點養老錢。
低配生活的關鍵,就是人們要懂得「存錢」。這種保守的做法,受到無數人的質疑,為什麼非要存錢呢,拿錢去投資不好嗎?
投資是一回事,存錢是另外一回事,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有錢人,現金流充足,那他們拿一部分錢去投資,問題也不大。
普通人不一樣,由于家產一般,生活的壓力特別大,如果他們缺乏存錢的想法,總做一些一夜暴富的白日夢,就會讓自己和家人,處于危機的生活邊緣。
更何況,50歲的時候學會存錢,不僅是為了當下的自己,更是為了晚年的人生。沒有錢,也 沒有依靠的晚年,終究是悲慘的。
試想,人到中晚年,生病的機率越來越大,如果我們的兜里面沒有存款,連一筆醫藥費都拿不出來,那我們的人生,真的可以長久嗎?
在這個世道,可以救人的,并非是醫生,而是錢。沒有錢,你連醫生的面都見不到。一切,都特別現實。
三、減少物質上的追求,靜以修身。
這里談到的「低配生活」,不是讓人啥都不干,而是讓人減少對于物質的追求。比如,不要奢侈,不要大手大腳,也不要打腫臉充胖子。
一個月能賺一萬元,那就過一萬元以下的生活。一個月能賺十萬元,那就過十萬元以下的生活。 反正,自我的物質追求,不能超過自己的能力范疇。
在過好每一天的同時,我們也該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以靜氣來修養自己的身心,以簡樸的生活習慣來修養自己的德行。
身心平衡,德行充足的人,才有機會過上更為舒心的生活。過日子,不僅僅要依靠物質,還需要依靠人之內心。
所謂「正心明意」便是如此。 人,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有一個度。其次,要明確自己的觀念,不讓欲望膨脹。
物質上的生活過得好,不見得心靈上的生活就過得好。精神高配,才是人之追求。
四、減少不必要的內耗,過極簡的生活。
所謂的「內耗」,就是毫無意義的內部消耗。明明你有十分精力,但你內耗掉了一半,那你往后的日子,不就難過了嗎?
既然內耗不好,那我們該如何克服內耗呢?做好這三點。 首先,減少毫無意義的社交。遇到不喜歡的人就遠離,遇到討厭的關系就舍棄。
其次,不要因為世俗的看法,就改變自己的觀念。自己想怎麼過,就怎麼過,別人說什麼,那是別人的事兒,我們不要管太多。
第三,做人生的減法。將困擾自身的煩惱,全部清除,將讓自己難受的雜念,全部清空,讓自己活在干凈簡單的天地當中。
當下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越活越急躁,那不幸之事兒也時常發生。這個時候,過 極簡的生活就顯得特別必要了。
簡單度日,不惹禍事,不理是非,合理消費,盡量存錢,那前路將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