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不必小北多說了,它啟發了全球突破2000萬讀者,連續20年霸榜歷史類圖書,豆瓣超2萬人評價下評分仍高達9.0+……
長銷不衰的背后,正是書中無處不在的貫通古今的視野與智慧。哪怕是其中寥寥數語,亦能讓人醍醐灌頂,深刻感受歷史洞見的魅力。
這一次,由人大歷史學院的王皖強教授翻譯,清華歷史系的劉北成教授審校后的新版,使得其中的金句不僅準確傳達了思想的深度,更賦予了它前所未有的可讀性和文學美感。
《全球通史》全新譯本重磅來襲
《全球通史》為什麼值得一讀再讀?史學家湯因比稱其為克服精神危機的思想武器,麥克尼爾更是視其為直面下一場危機的啟示錄。
讀史可以使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汲取智慧,在面對個人的挑戰時保持清醒與洞察。這一次,讓我們通過書中的這些經典語錄,重新聆聽歷史的回聲。
1
社會變革和技術變革
關鍵問題似乎在于,社會變革滯后于使其成為必需的技術革新。究其原因,技術革新能夠提高生產力和生活水平,所以備受歡迎,很快推廣開來,而社會變革通常會遭到抵制,因為它要求人們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調整,這意味著被迫和不適。
2
血緣紐帶和人性自我
在舊石器時代,血緣紐帶將社會結成一個整體,這既讓人舒心,也意味著束縛。個人完全從屬于游牧群或部落,成為由死者、生者和后代所組成的永恒隊伍中的一員,而神靈世界的各種無形力量始終伴隨左右。
從古代的部落制到現代社會,個體的自主性不斷提升,但這種自主性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孤獨,圖為撒哈拉地區石器時代巖畫。
3
歷史上文明的興衰規律
從很大程度上說,亞歐大陸從古至今的歷史就是一部先進文明的興衰史,每當先進文明因內亂而衰弱,游牧民族總是乘虛而入,加速了文明的衰亡。
亞歐大陸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前1500年)
4
戰爭并非人類天性
歷史帶給我們的重大啟示是,核戰爭并非不可避免。因為戰爭本身并非植根于人性,而是起源于人類社會。而人類社會是人的產物,人能夠改造社會。
5
文明發展與交流借鑒
希臘人離最早的文明中心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很近,從而能夠借鑒先驅者的成就,但又沒有近到喪失自身個性的地步。
6
戰爭深刻影響文明進程
公元前265年,意大利的霸主羅馬走上了一條民主化的道路。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一民主化進程將使羅馬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化的民族國家。然而,即便真的存在這種可能性,隨著羅馬卷入一系列的海外戰爭,這種前景也將徹底化為泡影。戰爭不僅讓羅馬成為一個大帝國,也深刻地改變了羅馬的內部制度,而民主化的夭折只不過是戰爭帶來的諸多災難性后果之一。
安敦尼·庇護圓柱上的浮雕,描繪了羅馬步兵被騎兵包圍的場景。
7
(古印度)文化同化與種姓制度
拉杰普特人的經歷意義重大,有助于解釋為什麼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混亂和入侵之后,印度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表面上看,新來者被占主導地位的種姓制度所同化。實則相反,這更像是外來者適應了印度的文明。
拉杰普特人屬于軍事貴族,他們宣稱自己是剎帝利,圖為16世紀拉杰普特人畫像。
8
阿茲特克人的「結構性困境」
阿茲特克人認為捕獲俘虜甚至比收取貢品更重要,因為他們的祭司警告說,世界一直有爆發大災難的危險,尤其是太陽有可能會熄滅,只有用活人獻祭才能避免觸怒天上的神靈。
然而,這種做法讓阿茲特克人陷入到一個名副其實的惡性循環:為了避免大災難要用活人獻祭,而只有發動戰爭才能獲得活人祭品,只有用活人獻祭才能打贏戰爭,這些祭品又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得到。
9
經濟財富與制度改革
諷刺的是,西班牙的海外事業一方面促進了西北歐飛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它所帶來的財富反而阻礙了伊比利亞半島姍姍來遲的基本制度改革。短短幾十年的輝煌之后,西班牙帝國很快就不可逆轉地突然衰落,癥結就在于此。
10
早期全球經濟的動力和代價
美洲參與新興全球經濟的代價是奴隸制,東歐付出的代價則是農奴制。兩者是出于相同的基本動因,即需要大量可靠的廉價勞動力,為利潤豐厚的西歐市場生產商品。
《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奴隸買賣》,取自1856年的《倫敦新聞畫報》,來源:大英博物館。
11
歷史上自由主義的發展和變遷
可以將自由主義定義為一種特殊的綱領,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以此提出了自己爭取的利益和追求的主導權。秉持自由主義綱領的中產階級反過來受到城市工人或無產階級的挑戰。
12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的滑鐵盧
法國大革命的意識形態對其始作俑者造成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拿破侖「冒犯」了「自由、平等、博愛」口號所喚醒和激勵的人們。當拿破侖背叛了自己所倡導的原則,人們起來反抗他們的導師。
拿破侖在當炮兵少尉時閱讀各類書籍,包括啟蒙時代的著作、各類歷史與法語詩歌。
13
民族主義的歷史變遷
在19世紀的進程中,民族主義的性質發生了蛻變。民族主義起初是一種人道和寬容的信條,這種信條的基礎是手足情誼的觀念而不是彼此勢不兩立的民族主義運動。但是,到19世紀下半葉,由于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由于俾斯麥成功地通過馬基雅維利式的外交和戰爭,用他本人的話說,憑借「鐵與血」統一了德國,民族主義日益蛻變為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
安東·馮·沃納:《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告成立》(1885)。俾斯麥為衣著白色者。
14
戰爭如何走向「不可避免」
20世紀30年代,各國逐漸加大了重整軍備的力度。重整軍備的勢頭不僅沒有剎住,反而愈演愈烈,因為軍火工業帶來了想象中的安全感,還可以提供就業機會……日益龐大的軍火儲備遲早要投入使用,只是還需要找到某種理由。「生存空間」說應運而生,成為最名正言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