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三個故事,看清人品,悟透人性,才能成為人上人
人性是本能,人品是本事。
很多人太單純了,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就下了結論,殊不知,人心叵測,自己吃了大虧。
很多人為了自身利益,克制了自己的本性,展示出不一樣的人品,演技很了不得,讓人難以捉摸。
因此,我們要學會理智,別把人品和人性混淆了,把天生的和后天的,區別對待。
講三個古老的故事,看清人品,悟透人性。
01
主動對你好的人,也許是在利用你。
第一個故事。
戰國時的軍事家吳起,為了得到魯國的信任,手刃妻子。可惜,他仍舊被魯君懷疑,被迫投奔魏國。
在魏國,吳起帶兵抵抗秦軍,并且屢屢獲勝。
有一個士兵身上長了毒瘡,吳起就蹲下來,幫忙吸走毒液。周圍的士兵見了,無不感動。
士兵的母親見狀,在一旁哭得呼天搶地。
大家很疑惑,吳起愛民如子,為什麼「母親」不理解呢?
母親說:「之前,有將軍對我的丈夫,非常疼愛,結果丈夫戰死沙場。現在我的兒子,也是這樣的結局啊,我怎麼不悲痛呢?」
道理很明顯,吳起的做法,是在愛惜下屬,也是換取了士兵的信任。之后,他可以借用強大的兵力,為所欲為,成就自己的功名。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了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 :「為了用一只眼睛看清東西,而將另一只眼睛毀壞。」
為了能夠瞄準技藝更高,因而毀掉一只眼睛,這樣就可以成功了。可是傷害了身體,怎麼可以說是成功了呢?
人品和人性,在很多時候,是矛盾的,是事情的兩個面。
如果有人給你好的建議,主動向你示好,你不要馬上就感激他,要想一想,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莫名其妙的緣分。
這樣的道理,用在生活中,也是可行的。
比方說,商家主動上門,為你講解養生知識,順便就賣了東西給你;商家送了一個雞蛋給你,就得賺兩個雞蛋的錢。
主動關愛你,這是人品好的體現,內心卻在思考自己的利益,這是人性的驅使。只是很多時候,人性隱藏起來了,需要深度思考才明白。
02
有一種善,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第二個故事。
孟子去了齊國,和齊宣王聊了很久。
有人牽著一頭牛,從朝堂下走過,牛在流淚,渾身哆嗦。
原來,這頭牛,要用來祭祀,命不由己。
人們要用牛的血,涂抹鐘鼓的縫隙,認為這是吉利的事情。
齊宣王看著牛,喚起了憐憫之心,說:「不要用牛了,用羊吧。」
孟子說:「無罪而就死地。牛羊有區別嗎?」
很明顯,齊宣王的做法,就是「偷梁換柱」。以為這樣做,就能展示自己的慈悲。其實他不過是換了一種殺戮方式而已。
「央廣網」上,轉發了這樣一條消息。
某平台上,一位主播為了拍段子,增加流量,拿出三千元錢,給一位老人。大家一起給他點贊。
過了一會,人們發現這件事不簡單,老人表示,自己接過了三千元,然后拍下了視訊之后,主播又收回了兩千八。
「別讓表演式‘慈善’傷了善心」,這句點評,讓人清醒。
有一些善良,其實是「透支社會的善良」,我們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個片段來看而已。
幫助人,要全心全意,如果是虛情假意,那就算了。
商人洛克菲勒在家書中寫道:「利益是光照人性的影子,在它面前,一切與道德、倫理有關的本質都將現形,且一覽無余。」
看清一個人,要看他在利益面前,有沒有懂得取舍,是不是為了利益,不擇手段。
我們不要把別人的「手段」,也看成了善意。思維上,拐個彎,就知道如何權衡利弊了。
03
有一些惡,本是人的天性而已。
第三個故事。
一個賣馬的人,希望大家都富起來,從而有錢買馬車;一個賣棺材的人,希望有人過世,增加自己的生意。
人們都給賣馬的人點贊,對賣棺材的人,狠狠批評。
事實上,兩家店鋪,都是為自己的利潤著想,怎麼就區分了善惡呢?
為了做好生意,說了一些難聽的話,其實是釋放了天性而已。
任何事情,都有真相。只是我們需要靜下來,尋找「水落石出」。
大學教師陳果說過:「很多東西放到時間里去就能看清。要麼越走越遠,要麼越走越近。」
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也會存在「惡念」。
父母偏心了,引起了某個子女的不滿,從而決定,再也不贍養父母了。這是忘恩負義的做法,但是我們是可以理解的。
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人的執念而已。善、惡之間,也是如此。
人的天性里,有善意,也有惡意。活得真實的人,會透露自己的惡意,但是他本身并不壞,別看歪了。
04
戰國思想家告子說:「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性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幾句話是說不清的。但是我們能夠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兩面,并且相生相克。
生而為人,要用好的人品,去抵制壞的人性;用真實的人性,去揭露偽裝的人品。
把古人的故事,延伸到現實生活,就會發現,看到了正面,還要看反面,事情就通透了,也不會輕易上當受騙了。
吹捧你的人,也許是捧殺;惡語相加的人,也許是恨鐵不成鋼;攔住你的人,可以是考驗你;幫助你的人,也許是貪圖以后的利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做人,無愧于心,對人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