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選擇「高薪」,還是「高興」?認清現實很關鍵
有網友問,「工作開心重要還是賺錢重要?」開始覺得這并不算是一個問題,可是仔細思考以后得出的答案,卻與起初想象的完全不同。
這就像買車時,社交意義重要,還是代步重要。如果是代步重要,為什麼還有許多人會為品牌溢價買單?可如果說社交意義重要的話,那麼直接選車標即可,還要看參數配置嗎?
同樣的道理,作為職場人如果只考慮賺錢的話,不考慮心情的話,那賺錢就是失去了意義;可是如果只考慮心情舒暢的話,不干活光拿工資也不現實。
完美的答案是:「開心的賺錢最重要。」可是對于大多數職場人來講,想一下就好了,這世上哪有什麼兩全其美的事情呢。
當然每個人的認知架構不同,導致的想法也會出現相應的偏差。做以下兩種假設,也就不難得出一種最佳的結論了。
第一種假設:「高興」要比「高薪」重要
這種假設是建立「錢不是萬能的」基礎之上,因為「高興」是一種心里狀態,而「高薪」是一種物質狀態,兩者不在一個層面上。有錢的人不一定高興,沒錢的人也一樣可以開心。
如果說工作清閑,每天幾乎沒什麼事情做,但每個月只有不到1000元,你覺得這個人會開心嗎?付出和收獲不一定成正比,但如果當無法滿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時候,能高興的起來嗎?
口袋里的錢,銀行卡的數字,雖然不會展現給每個人看,但心里的狀態完全不同。
或者說即便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是否可以忽略日益增長的欲望呢?退一萬步講,滿足了生活的欲望,是否又需要得到身邊人以及社會的認可呢?
物質層面的東西,從社交的層面講,可以獲得更多「高興」的資本,這也是當下社會的一種現狀「笑貧不笑娼」,當下物欲橫流,你的錢比身邊的人更多時,就能獲得某種程度的尊重。
第二種假設:「高薪」要比「高興」重要
「錢不是萬能的」,但「錢是最接近萬能的」,就像網絡上經常能聽到的「只要你有錢,和誰都有緣。」
各種說法似乎都在證明「高薪」會讓人「高興」,可惜這種說法,只不過是人們看到的而已,真相往往不如人意。
「高薪」必然會做更多事,且承擔更多的責任,這世上哪有什麼兩全其美的事情。
職場上經常能聽到拿高薪的管理者說:「真希望做員工的事,拿管理者的工資。」
當初還在基層的工作的時候,心想:「領導是不是工作狂,下班都不走,休息日都上班。」本來自己事情做完了,看到領導在自己也不好意思走。
等自己走上管理者的崗位后,才發現并非事情做不完,而是不僅要對事情負責,還要對團隊里的每個人負責,身上的責任,讓自己自我加碼。
不否認「高薪」重要,但絕對不輕松,甚至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錢是有了,在物質也能富足了,可惜有些人因為工作忽略了家庭,夫妻感情、子女教育、孝敬老人……這些失去之后,真的高興嗎?
反思:兩種假設都比較片面,現實中「高興」與「高薪」不過相對而言。衍生出以下兩種答案:
第一種答案:「帕累托最優」
帕累托最優意思是說: 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
簡單的講就是: 賺的比我多,但沒我開心;比我開心的人賺的沒有我多。
有參照就容易找到答案,比如,同事比我賺的多,但是他付出更多;那些比我輕松的人,比我高興,但賺的卻沒有我多。
這就像當你賺5000的時候,身邊的人都賺3000,這時心里就有優越感;但是你賺8000的時候,身邊的人都賺1萬,哪怕你比5000的人多,心里也沒有優越感。
在有參照的基礎上,更容易找到那個平衡點,「高薪」與「高興」只不過是一種當時的狀態而已。
第二種答案:根據客觀調整最優答案
看似「帕累托最優」找到了「高薪」與「高興」平衡點,但參照物不同,結果自然也會存在差異。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仍。」
比較得到的結果,有參考性,也存在片面性。政治經濟學中提到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主要矛盾解決之后,次要矛盾就會成為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就變成次要矛盾。」(大致意思,原文記不清了。)
當你還沒有滿足溫飽的時候,「高薪」自然會帶來「高興」;當你實現財務自由的時候,「高興」就占據了主導地位。
工作是為了賺錢沒錯,但賺錢目的不就是為了讓自己開心嗎?如果錢賺到了,但是每天活在痛苦中,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嗎?如果是只為了開心,把自己活成乞丐的樣子,難道真的就開心嗎?
殘酷的現實已經告訴大多數人:哪怕不「高興」,也不一定能獲得「高薪」。
正解是:根據客觀情況,解決主要矛盾之后,及時調整自我狀態,才算最佳狀態。
寫在最后
職場上到底是「高薪」重要,還是「高興」重要,從客觀的角度講,都很重要,但也都不重要。關鍵在于自己當下的主要矛盾是什麼,根據客觀情況調整最佳狀態。至少在幾十年的職場生涯中,沒有那麼多兩全其美的情況,能達到平衡已經算是比較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