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跡職場,想要實現「跨越階層」,就需要具備5個目標
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現在的薪水是3K/月,通過努力或許你可以達到30K/月,但是否通過努力達到300K/月?
同理,職場人可以通過努力,從基層跨越到中層,但如果想要到高層,甚至更高的位置,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力、努力,就能辦到的事情。
這時肯定會有人說:「關系是第一生產力。」話雖如此,但真正有那與生俱來「關系」的人畢竟屬于少數。
這也是許多人在不斷地結交達官顯貴的原因之一,但每個階層有天然的屏障,想要進入談何容易?
不容易并非不可能,這就像打怪升級一樣,當你不斷地突破時,發現其實所有的底層邏輯都是相通的,如果你也具備以下幾個思維模式,就找到開啟那扇門的「鑰匙」。有句話說得好:「所謂階層的躍遷,實則是思維的躍遷。」
01.做「有用」的人,是核心
我們從小時候,就聽老師對我們講:「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曾經也以為這是在灌雞湯,直到后來才發現,做「有用」的人是多麼的關鍵。
簡單的講,在家族、家庭中,混得越好也就越有用,家中的話語權就越強,更別說在社會、職場中,如果一無是處,誰愿意和你打交道?
僅個人而言,你的作用越大,能對接到的人脈就越有利。哪怕就是「雞鳴狗盜」,只要你擁有對別人「有用」的潛質,就有被青睞的機會。
鼓上蚤時遷說白了就是個小偷,但卻成為了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其中一員。武則天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也會重用來俊臣之流的酷吏。
當然如果能有正面的作用更難能可貴,比如,專業技術能力、營銷能力、經營模式、管理能力……,哪怕是有一個好爹都行,或者手中的權力,社會地位……核心在于你對別人「有用」。
02.主動輸出價值,才能獲得認可
如果把「有用」認定為能力的話,主動輸出就是把能力變成價值的過程。曾經聽到「貢獻」、「奉獻」的時候,總覺得那不過是人們美好的愿望,誰又不是自私的呢?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才發現,主動輸出價值的過程,就是與人、與世界交換的過程。你輸出的越多,獲得也就越多。
這也是許多人明明能力很強,但就是得不到提拔的原因,因為他們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有看得見的收益時,才會全力以赴。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一個人是因為做好事,才變成的好人,而不是因為變成了好人,才開始做好事。」
能力≠價值,有能力如果不主動輸出,無法與人、與世界進行交換,誰又會把利益主動擺在你面前呢?比如,諸葛亮永遠在他的茅廬中,哪怕請出山之后,不主動輸出自己的價值,自然也不會有以后許多的故事。
就像現在網絡上的知識博主,因為他們主動輸出價值,獲得了網友的認可,粉絲量、流量增加,認可度、個人IP樹立,自然會帶來利益。
正像一些大咖經常說的話:「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當你主動輸出價值的時候,就已經與人,與世界產生了交換,之所以還未獲得,或許只是因為輸出的價值,與預期的獲得未達到平衡而已。
03.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事
「想成為怎樣的人,就要做怎樣的事。」以前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有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口袋決定腦袋,我想做有錢人,但能像有錢人一樣做事嗎?如果那樣做了,還沒等成為有錢人,就已經變成更窮的人了。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太正常,但人們總是看到有錢人怎麼消費,卻沒看到他們怎麼做事。只是看到風光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不為人知的一面。
最簡單的講,他們哪怕就是為了維持自己現在的消費標準,也不得不讓自己進步,哪怕是父輩帶來的蔭澤,總不及自己能獲得來的更踏實。他們追求更大的利益時,不會在小事上斤斤計較。因為在小事上駐足,勢必會影響自己的腳步。
這就像學霸學習更努力一樣,因為他們稍不留神就會被有潛力的人超越,想要維持學霸的地位,就不能停止努力,哪怕做出貪玩的表象,背后所付出的專注力、努力絕對不必任何人少。
比如,職位越高的人,說話越慎重,越好深思熟慮,可作為底層的人總是口無遮攔來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如果也能做到說話慎重,看似是管住了嘴,實則是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或許有些人就是有天賦,就像有些人生下來就含著「金鑰匙」一樣,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大多數人不過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員。
04.善于「表達」,更懂得「留白」
「懷才」和「懷孕」有相同之處,都是需要一定是時間才會「瓜熟蒂落」;不同之處在于「懷孕」可以從體態上看得出來,而「懷才」要麼權力分配者有雙慧眼,要麼就需要自己展現。
雖說通過主動輸出價值是一種方式,但相對于權力分配者而言,他們的時間、精力比我們的要寶貴,所以通過語言表達,又是一種相對直接的方式。
善于表達關鍵在于一個恰到好處,既能夠展現自己,又不會顯得太過刻意,讓「演」的痕跡太過明顯。
所以人們常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
「說」是在「做」的基礎上,把「做」的內容延伸的一種方式。兩者二位一體,相輔相成。
于此同時,要懂得「留白」的重要性,比如,拍照有虛化的部分,才有突出的點,整張照片才更有意境;作畫也是如此,有留白整張畫才更有韻味。
有些事情過度「表達」、「表現」,總會給人一種讓不自覺心生警惕,但如果有猜的意味,就會調動好奇心,無形中增加了關注度。
就像一本書,一眼看到底就失去了興趣,而越翻越發現其中的好,才會增加閱讀的興趣。
05.「奔赴」目標,而不是「背負」目標
無論混得好壞,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目標就像是指南針,可以讓人在人生的路上找到方向,不至于迷失自己。
于此同時,當能力配不上野心的時候,也可能會被目標所壓垮。要知道不是所有付出都一定有回報,有時可能只是欠缺那麼一點點運氣,不過所有得到必然都有相應的付出。
要麼調整目標,要麼提升能力,否則很可能被目標壓垮。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過,并非每個士兵都能當上將軍,但想是一個維度,當上將軍是另一個維度的事情。
有些人輕裝上陣,向目標邁進,而有些人負重前行,背著「野心」前行。事實上,哪怕是同樣的目標,心態的不同決定了前行的速度不同。
盡人事,聽天命。有些事情并非努力就一定能達成,享受「奔赴」目標的過程,當回頭再看時,會發現已經走出了很遠。
寫在最后
行走職場,想要跨越階層并不容易。思維決定行為,首先要從思維上提升到另一個維度,行為才會與更上層保持相應的節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應的節奏,可以稱得上「同行人」,自然而然的就能對接到更高層次的人,實現階層躍遷也更容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