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臨危不懼,生死如一
云起云落盡看人生
星云大師是當今人間佛教成功的實踐者。
他開創的台灣佛光山道場,在兩岸四地都有很大的影響。
人間佛教理論的倡導者是太虛法師,深化者是印順法師。
星云法師則是自覺實踐人間佛教理論的最早成功者。
01
幼植善根
1927年8月19日,李家的三子出生了。
這個孩子,名叫李國深,也就是後來的星云大師。
在糧食極為短缺的時代,頓頓地瓜飯。
12歲出家后,寺里也是稀粥代飯,經常一個月吃不到一塊豆腐。
苦難與饑餓讓小國深養成了能忍的習慣。
物質上的貧困,不影響小國深精神上的富足。
他說:「我生性隨和謙讓,從小甚得長輩疼愛。」
他的外婆一生行善助人,17歲開始持齋念佛,從來不說別人一句不好。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外婆常對他說:「面臨死亡,不要驚慌。」
在星云大師的一生中,從小到大,曾無數次面對生死的考驗,但其超然的態度幾乎都能使他轉危為安。
這種臨危不懼、生死如一的精神,主要來自外婆的影響。
02
生死考驗
第一次讓星云大師與死神擦肩而過,是在6歲那年。
臘月的一天,哥哥從外面回來,興奮地說:「河上都結冰了,可以走路了呢!」
小國深一聽,歡天喜地往外跑。
遠遠就看到河面上有一個圓圓的白色的東西,像個大鴨蛋。
小國深一踩上冰,冰就裂開了,整個人掉進了河里。
無論怎麼用力都爬不上岸,全身僵硬,失去了知覺。
後來不知過了多久,小國深一個人掛了滿身的冰柱子回到了家,朦朧中記得是一位老婆婆把他送回家的。
家人認為,這是觀世音救了他。
21歲那年,國共雙方內戰激烈。
星云大師擔任小學校長,無緣無故被抓了去。
關了10天后,在一個黃昏,他被押赴刑場。
他心中一陣難過,不是因為死亡。
而是自己才21歲,好多理想和抱負都沒有實現,就要離開這個世界。
可奇怪的是,到了刑場,士兵卻說:「可以走了。」
星云大師以為是要從背后開槍,過了一會兒沒動靜。
回頭一看,士兵已經走了,這又是一次死里逃生的經歷。
03
少年出家
1939年,12歲的李國深在南京棲霞寺剃度出家,拜志開上人為師,法名悟徹。
棲霞寺是一座有「六朝圣地,十余名藍」之譽的古寺,始建于公元489年。
15歲,星云在棲霞寺受具足大戒。
師父因為他年紀小,怕他經不住考驗,就讓戒師把香疤燒大一點,明顯一點,杜絕他還俗之心。
戒師在燒香疤時用力一吹,香火突然旺盛起來,把頭蓋骨燒得都凹了下去。
原本靈巧的小星云,被火一燒,幾乎失去了記憶力,變得笨拙不堪。
星云想到老師說過的話:「多拜觀世音菩薩求智能啊!」
于是,星云每天虔誠禮拜,大約持續了兩個月,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感覺原本愚笨的頭腦,不但恢復了過去的記憶,還更聰明了。
在棲霞寺期間,他充分利用鄉村學校留下的圖書館,大量閱讀中外小說。
《三國演義》、《三國志》、《少年維特之煩惱》、《基督山恩仇記》……
閱讀開啟了星云的眼界和心胸,也激發了他的文學創作欲望。
不到20歲的年紀,星云就已經多次投稿發表詩歌作品。
他還寫了《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傳》等,寫作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04
弘法智慧
星云大師不但擅長文學寫作,還精于講經說法。
他在弘法方面的成功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條。
第一,用心開發自己的潛能。
星云大師說:
「我從小就覺得自己很笨拙,生性膽怯,在大眾場合說話老是打結。
于是,每次上台開示前,我都把講稿讀到滾瓜爛熟;每當看到有人來,我也主動迎接,事先想好對應的詞語。
如此用心多年,完全是克服匱乏的生活所激發出來的潛能。」
第二,勤于學習思考。
沉浸書海,沉思寫作,將書本上的知識整理筆記,融會于心。
這些都是講經說法的資料寶藏,更是遭遇困難時的力量源泉。
第三,豐富的人生閱歷。
苦難浸泡過的心靈,使他世事洞明、人情通達,因此能夠隨機開示,渡人迷津。
星云大師的成功,不單是靠講經說法。
更重要的是順應時代,開辟多條途徑,引領佛教走向新時代。
利用網絡媒體,創辦電視台、錄制光碟、推廣網站。
他寫作出書,以事說理。
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深奧的義理內涵,轉化為人人可消化的精神食糧。
05
佛光山事業
有人問,佛光山事業為什麼會做得這麼大?
概況起來,有幾點原因。
首先,來自星云大師的大愿。
星云大師發過多次大愿,1949年,星云大師初到台灣。
某些人歧視大陸來的僧人,星云大師餓得吃不上飯,22歲的他暗暗發愿:
「日后我一定要普門大開,廣接來者。不管什麼身份、地位,還是有錢沒錢,也不管什麼時間,一定讓來的人吃飽吃好。」
其次,是星云法師有愿必行的性格。
一能學,二能忍,三能容。
星云大師自認不聰明,他豐富的知識從學中來,不斷琢磨,刻意練習。
他有多篇專講佛教「忍」的哲學,如忍辱負重、以退為進等。
他認為包容就是謙虛助人,使人感恩不已。
因此,星云大師有了大福報,能凝聚人心,成就大事業。
最后,大愿的實現根本上依靠大智慧。
大智慧來自對佛法堅定不移的信仰,以及對現代人心靈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