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多善良,不要在4件事輕易妥協,避免被人欺負
善良應該是一種選擇,而不應該是一個人的特點。如果善良成為了特點,那麼它就會逐漸演變成缺點,很大可能演變成「好騙」的標簽。
一個人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能夠保持善良大度原本是好事,可若過度善良大度就會成為壞事。對待家庭成員過度包容就成了縱容,對待陌生人太過大度便成為無底線。
人性生來自私,做一個冷淡的人并沒有錯,反倒是過分熱情有些違背人性。沒有人會毫無原因地待別人友好熱情,要麼是有交情在,要麼是想要建立交情。
與善良的人相處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事情,然而這世間總有「并非善類」之人,面對這些人我們能做到的唯有防備。
現實從來都不會如人所愿,越是希望生活怎樣過,現實越要反著來。
人生在世,雖然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但誰也做不到完全脫離社會徹底「獨立」起來。在社會上謀生活,就必要遵守社會規則,有些好事能做,有些好事不能做。
你提前做出的對的選擇將會成為你人生最驕傲的輝煌,而你提前做出的錯的決定則會成為你余生擺脫不掉的沮喪。
所以,不管你多善良,都不要在以下4件事上輕易妥協,否則后悔莫及。
1、過分要求,無需妥協
做人,寧可讓自己張狂一些也不會對別人過分的要求輕易妥協。
做人可以努力做個好人,但不能跑偏了路子,將自己打造成「老好人」。
與人打交道本身就是一場博弈,用力過猛或太過放松都很難收獲一個好的結局。
沒有人會排斥獲利,但大多數人都不太愿意獲取無緣無故的「大利」,說白了就是人人都更偏愛占小便宜。
占小便宜風險小,甚至可以說毫無風險,但拿了大「利益」要麼需要大的付出,要麼跌入大坑當中。
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往往是相互試探的過程,說白了就是試探對方的底線。
如果與人相處的時候始終在讓步,對方觸不到「底線」就會變得越來越「過分」,生活中我們通常會用「慣的」來總結兩個人之間不甚平衡的關系。
仔細想想,有些人之所以敢在你面前提出過分要求,還真是被「慣的」。面對別人的過分要求,無需妥協,越妥協,關系越難步入正軌。
2、惡意利用,不可原諒
我們不得不承認,成長源自傷害。正如老話說的那樣:「吃一塹,長一智。」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這輩子能夠長的「智」多半是自己受過的傷。
這個時候就會有人站出來說,我們不要責怪那些傷害我們的人,甚至還要謝謝他們,畢竟因為有他們的傷害才令我們成長。
感謝傷害的觀點怎麼聽怎麼不正常。傷害就是傷害,它的出現確實推進了成長,但卻不是成長的唯一途徑,如果能夠不受傷,又為什麼非要讓自己遍體鱗傷。
心善就要被傷害,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若在受到傷害之后還要原諒對方,感謝對方。那麼這已經不再屬于善良,而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荒唐。
不要輕易原諒一個傷害過你的人,無論對方事后解釋得怎樣「合理」,本質上都屬于狡辯。
在人際交往中,一旦被人惡意利用,最好不要原諒對方。
3、詆毀家人,必須斷交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邊界感的,如果失了邊界感就會失去自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認知,同時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家人和底線。兩個人之間無論關系再怎麼好都盡量不要談論家人。
老話說:「 子不言父過,臣不彰君惡。」這句話說的很明白,身為人子不會談論自己老子的過失,身為人臣不能指責君王的罪惡。
當著別人的面指責其家人的錯處,一方面是沒將人放在眼里不給對方留面子,另一方面就是故意挑釁,惡意制造情感和道德上的矛盾難題。
家庭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家人無論在外人眼中是好是壞,都不影響他們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
如果有人當著你的面詆毀你的家人,無論對方說的是否為事實,都要小心提防。這個人一定別有用心。
4、忘恩負義,馬上遠離
做人當做善人,交友要交益友。如果一個人不注重交友的質量,想做「善人」實在不容易。
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長期同什麼樣的人接觸,久而久之就會變成那樣的人。再善良的人只要所交的朋友不好,那麼他的善良也難以維持長久。
不要天真地以為身邊人的道德水平完全影響不到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現實情況是「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大仲馬曾說:「一個忘恩負義,輕諾寡信的人,他可以因為某種嫉妒心理或對某件事感到畏懼而出賣自己最忠實的奴仆和最忠實的朋友。」
在生活中,若遇到忘恩負義的人,一定不要心軟,更不能反反復復給對方機會。馬上遠離才是頭腦清醒者該做的事情。
善良應該留給值得的人,面對忘恩負義者完全沒有必要浪費珍貴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