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越來越開放,也不像以前古早時候一樣以父權為重,根據民國96年最新修正民法,父母只要在子女出生登記前,以書面約定子女要從父姓或母姓即可,不過在老一輩的觀念中,仍普遍認為孩子應該要從父姓,就有一名人妻發文抱怨,她和老公兩人本就有共識,第一個孩子出生要從母姓,沒想到婆家人對此感到相當不認同,不但經常碎唸情勒,甚至還指這樣「會讓人家說沒爸爸」,讓她終于忍無可忍當場爆氣!
(示意圖/istockphoto)
原PO在Dcard發文抱怨,當初就跟孩子爸討論好,第一個孩子跟她姓,然而從兒子出生至今5個月,期間不斷被婆家長輩們情勒,不但每見一次就唸一次,甚至說出:「跟媽媽姓以後會讓人家說沒爸爸啦」、「可是XX的小孩就跟我們家姓,妳為什麼不跟他們一樣」等充滿情緒性的字眼,在針對原PO與兒子。
(示意圖/istockphoto)
原PO聞言當場爆氣,瞬間把對于長輩的禮貌拋諸腦後、豁出去回嗆:「我可以讓他真的沒爸爸喔」、「是有多少遺產要分?我家遺產分下來更多啦!」,後來原PO老公也出面緩頰,並且站出來向長輩們強調「我們夫妻決定的你們別吵」,並帥氣地帶著原PO母子離開現場才結束這場爭執,但也讓原PO不禁無奈直呼:「媽媽辛苦懷胎生下來,難道沒資格決定姓氏?」
(示意圖/istockphoto)
PO文一出,網友們也紛紛回應:
「懷胎十月辛辛苦苦為什麼就一定要從父姓,那些老人觀念無法改變,就從我們這代改變」
「跟媽媽姓會被說沒爸爸,那跟爸爸姓,是不是會被說沒媽媽」
「如果你姓林他姓陳,孩子可以姓『棟』,以保公平」
「我直接生兩個,第一個跟我姓,第二個跟先生姓。不管是去報戶口、或者小孩上學要填一些資料,總是會被問,怎麼第一個是跟媽媽姓?是家裡怎麼了嗎?我跟先生是,小孩跟誰姓、這個在還沒結婚只是交往的時候就討論完了。第一個是女生,剛好是我要的性別,第二個是男生,直接給先生他們的姓氏。我們家這邊沒有什麼傳宗接代觀念,所以男女都沒差,只要我開心就好(我就想要女的)、先生那邊有,所以兒子就直接給先生。然後女兒像爸爸、兒子像媽媽」
「我公公說如果小孩從母姓,他不認小孩,小孩要媳婦跟媳婦娘家養,婆家不會幫忙,我聽到快笑死,婆家沒有財產也沒有皇位,還有小負債」
「除了從父姓會情勒,還有報戶口也會,有的老人會說:我家的孫子/孫女沒有報我家這邊的戶口不可以,阿捏好像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長輩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了,就算現代人不這樣想,要改變他們想法也很難,要我的話就直接看法律,沒犯法的事別人真的管不著」
「我爸姓龔、我媽姓王,只記得學寫字的時候,被罰寫名字,一直跟阿嬤哭說可不可以跟媽媽姓(阿嬤心疼到真的有去跟我爸討論要不要改」
「我朋友跟她哥都是從母姓,家庭看起來很幸福,不像沒爸爸」
「我也是從母姓,我覺得超酷,雖然現在覺得還好,但小時候覺得好酷好特別,而且我爸也給了我一個他的姓氏的名字,我覺得名字更像父母給予孩子的一個禮物與期待,所以雖然正式文件我都只用母姓的名字,但兩個名字我都很珍惜」
「我們家是跟我姓,別人問為什麼跟媽媽姓,我都說因為當初跟爸爸猜拳猜贏了,所以跟我姓XD事實上是我老公不喜歡他的姓(他跟爸爸緣分關係較淺,且婆婆覺得跟誰姓都無所謂)」
「這些事情確定好就不用理他們啦,不過當初有沒有和男方長輩說過也很重要,一些比較傳統的家庭如果婚前知道,可能就會直接要求雙方不結婚,這樣也沒後面吵跟誰姓的問題了,畢竟如果沒和對方長輩先說好,可能會讓男方直接和家庭撕破臉,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婚當初就不該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