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六十最大的「困擾」,并非是生病,而是失去4樣東西

對于晚年的時光,每個人都有一個心愿:長壽美滿,安穩到老。

在這八個字當中,最讓人期待的,莫過于「長壽」二字。沒有人希望自己短壽,人們都想再活五百年,多享受在人間的日子。

只不過,這所謂的「長壽」,真的就是普通人終其一生所追求的意義嗎?不一定。 長壽,未必是福氣。另外,再怎麼長壽的人,也終究要離開這個世界。

因為人之細胞分裂的次數是有限的,所以壽命也是有限的。對于壽命,不需要過分糾結,這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壽命有限的現實,那我們就只能過好當下的生活,讓自己活得高品質一點。

人到六十最大的失敗,并不是短壽,而是失去了這些東西。

一、失去了做人的「尊嚴」。

有一種無奈,叫做 上了年紀的父母,在年輕的孩子面前,活得小心翼翼。

人與人之間,哪怕存在輩分上的差距,也應該是平等相處的,為什麼年邁的父母需要活得小心翼翼呢?因為父母怕得罪了孩子。

每一代觀念傳統的父母,都有「養兒防老」的心理。自己辛苦多年,把孩子養大,就是希望他們給父母養老。不然,養他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種觀念,雖然說傳統固執了一點,但還是有道理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壓力的增大,人性的扭曲, 養兒防老貌似成為了天方夜譚。

做不到養兒防老就算了,有些父母還只能向孩子低頭,卑微地活著。人老了,還活得卑微,那人還有尊嚴嗎?余生,真的還有意義嗎?

無論活到多少歲,最不能缺乏的,就是「尊嚴」二字。失去了尊嚴,就算長壽到老,活到兩百歲,也不見得讓人幸福。

二、失去了養老的「底氣」。

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個討論,到底在什麼時候,把家產分給孩子比較好呢?

有人覺得,退休了,就該把家產分給孩子了;有些人覺得,只要孩子表現得特別孝順,就能把家產分給他們了......

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做法,所以這世間才會有不同的幸運和悲劇。但還是要說,在「家產分配」這個問題上,老人還是要慎之又慎。

首先, 老人太早分家產,讓自己失去了做人的底氣,就容易被人欺負。其次, 有些孩子的孝順,那是他們為了分家產而裝出來的,不能過分相信。

對此,有些人會疑惑,難道說,對于自己親生的孩子,也要有如此之多的防備心理嗎?多個心眼,總是好事。

人過六十, 只要走錯了一步,后面就會出現大問題。人生,并沒有后悔藥可吃。所以說,讓自己擁有充足的養老底氣,未來的日子才更好過。

三、失去了「高品質」的生活。

對于人生,到底是重視品質比較好呢,還是重視長度(數量)比較好呢?

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臥病在床的老年人,就一清二楚了。不能自理,受人擺布的他們,不僅活得痛苦,還毫無生活的體驗感。

有人說過, 當一個老人無法自理,動彈不得,像魚肉一般被擺在砧板上,任人宰割時,那他就算活到一百歲,也并不能享受長壽帶來的福氣。

對于這些不能自理的老人來說,長壽反而成為了他們的噩夢。越是不能自理,越是受到病痛的折磨,越是長壽,就越是受苦。

退休后,能活到多少歲,這是次要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是,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活得「高品質」一點。

高品質的八十歲,比低品質的一百歲,更有價值。因為人生的幸福,根源于健康的品質,而不是根源于混日子的數量。

四、失去了個人的「主見」。

現代人的生活,由于受到各種競爭和內卷的影響,慢慢地變得固化了。一千個人當中,至少有999個人的生活方式是相似的。

葡萄牙詩人佩索阿說過,你是活了一萬多天,還是活了一天,重復了一萬多次?

有的人一輩子只活了一天,因為其余那幾十年的時光,都在重復。有的人一年只活了一天,因為其余的364天,都在重復著那一天的內容。

直白一點來說, 現代人都活在模板化的生活當中。早年讀書,成年后結婚生子,壯年后一直工作,背負貸款,養大孩子,退休后成為了免費保姆。

如此沒有「主見」的人生,如此沒有「特點」的晚年,真的就是人們所追求的嗎?其實, 人間就是一條流水線,99%的人都只是流水線上標準化的產品罷了,比克隆人還要像克隆人,比機器人還要像機器人。

如果可以的話,不妨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隨心隨意而活,才能活成「人」作為萬物之靈本身的靈性和模樣。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