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八旬老人的忠告:要想晚年過得好,請記住這4句話
時光荏苒,生命短暫,人這一輩子,一晃就老了。
都說身體健康、家庭和睦、精神生活充實,就是老年人最大的幸福。
然而,也有不少老人的晚年生活過得并不順心,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和子女相處的過程中,爭吵、矛盾、傷心、責備、為難等情緒消耗了心力,消磨了幸福。
老話常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老年人想要過得幸福,并不是子女做好了就足夠的,對于老人自己來說,有些事情越是在晚年的時候,越要拎得清,
前陣子放假回老家,鄰居一位晚年幸福、生活愜意的八旬老人張大伯,跟我分享了他的處世經驗。老人說,想要晚年過得好,尤其要處理好與子女的關系。
以下張大伯總結的四句「箴言」,缺一不可,請牢記。
永遠不要把自己全盤托出,適當的自私,給自己留后路
張大伯膝下兒女眾多,年輕的時候也是做苦力過來的,知道年輕人成家立業不容易,也都鼓勵兒女們勇敢去奮斗自己的事業和未來。
但是,對于兒女關于借錢的「請求」,張大伯統統回絕了。
不管是兒女買房買車,還是做生意失敗了想要張大伯幫忙填補漏洞,張大伯都「毫不客氣」:
「我和你媽媽一輩子不容易,現在年紀大了,也沒有多少積蓄,沒能力再幫助你們啦,我們盡量不給你們添麻煩,但是你們得對自己未來的人生負責,想要什麼自己去努力。」
一開始,孩子們對張大伯的這一說法「頗有微詞」,但慢慢的,知道了張大伯的底線,便漸漸不再依賴,有事情有問題自己去解決,也不再想著從張大伯這里「撈」點什麼。
相比那些一把年紀還為兒子四處借錢、到處打工還債,或是為了孩子「掏空自己」晚年卻身無分文的老人,張大伯的做法看似無情,實則明智,實則是在給自己留后路。
張大伯說,永遠不要考驗人性,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孩子,也要防著幾分。
倘若一開始就把這錢借出去了,一來,自己的晚年生活無法保障。二來,幫了這個沒有理由不幫那個,又因為能力有限,晚年的幸福可能就毀在這些「雞毛蒜皮」里。
所以啊,還是一開始就明確自己的態度,「自私」一些的好。
對待孩子不能偏心,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一碗水要端平
離張大伯家不到300米的地方,住著李大伯老兩口。
原本李大伯在城市幫大兒子帶孫子,去年,李大伯的兒子把李大伯買的房子給賣掉了,沒辦法,李大伯老兩口只好回到農村來,湊合著過晚年的生活。
李大伯有兩個兒子,但自打孩子小的時候開始,李大伯就偏愛大兒子。這不,大兒子剛成家的時候,李大伯就給他全款買了一套房子,并且只寫了大兒子一個人的名字,理由是:怕以后小兒子跟大兒子爭。
后來小兒子成家,李大伯手頭沒多少錢,但是還是東拼西湊給小兒子買了一套房,理由是,大兒子有,小兒子不能沒有。
他最偏愛的大兒子,這些年在兒媳的「慫恿」下,也越來越叛逆了,家里有事不肯幫忙,還在李大伯不同意的情況下,執意賣掉了李大伯給買的房子。
李大伯這個時候才感慨: 當初真不該偏愛大兒子,把房子寫了他的名字啊,搞得現在自己又窮又為難,又受氣……
生活中像李大伯這樣的父母,其實不少。
在陪伴兒女成長的過程中,隨處看見父母的「偏心」,因為更喜歡長得好看的或是更有出息的孩子,對于他們處處夸贊,而對于自己不喜歡的孩子,則處處貶損。
不僅會打擊了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感覺不公,讓他們在心里「記恨」自己的父母,還會加劇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最終搞得家庭不和,其實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看得開的張大伯說:很多老人輸就輸在這一點,不管言語上還是行動上,總是明顯偏愛一個。
其實,不管能力大小與窮富,都是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要一視同仁。一樣的夸獎、認可、肯定他們,對年輕人多鼓勵,一碗水端平,才能保證自己晚年無憂。
對于兒女的事情,盡量不插手不干涉,多說多錯不如沉默
其實,張大伯也不是沒有感覺不舒服的時候。
比如,前兩年張大伯的大兒媳因為嫌棄孫女婿家里窮,各種想辦法讓孫女跟孫女婿失婚,然后再找一個好婆家。
大兒媳來問張大伯的意見,說:「爸,您都活了大半輩子了,您來評評理,您孫女到底該不該失婚,您告訴她我讓她失婚是不是對的。」
張大伯擺擺手說: 「他們年輕人的事情啊我不懂,你用不著問我,況且人家小兩口的事情,過得好不好、幸不幸福他們自己最清楚,你也少管一點吧。」
其實張大伯的孫女和孫女婿倆人感情也很好,日子窮是窮了點,但不至于過不下去。
對于兒媳婦的「試探」,張大伯自知說什麼都不對,如果把的真實想法說出來,豈不是明擺著和兒媳「對著干」?于是只好提點一句,讓她也不好插手太多,免得日后孩子們有怨言。
張大伯說,聰明人都是看破不說破,其實對于我們老人來說,這一點很重要。
如果事事為兒女操辦,豈不是剝奪了孩子們自己獨立生活、自立的能力?好心辦壞事,使不得,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們做父母的,盡量不要插手干涉。
多說多錯,不如沉默。越是到了這個年紀,越要謹言慎行,關鍵時刻提點一下就好,不要幫后輩做任何決定。
對于兒女的孝心,及時表達感謝,滿不滿意都不流露負面情緒
還記得年輕的時候,多多少少有些虛榮心,給父母買東西,都喜歡買好的、貴的。
一次去香港,我給父親買了一個意大利牌子的皮帶+錢包的兩件套,原本以為他會很喜歡。誰知道在收到「禮物」后,父親不僅沒有很開心,還帶著諷刺的口吻說:
「 你的東西這麼貴,我可不敢用……」
說實話當時我真的很受傷,其實我不是亂花錢的人,只是想讓自己愛的人用上好一點的東西。
跟張老伯說了這件小事后,張老伯說:后來不敢再買這麼貴的了吧?其實你父親也沒錯,他是心疼你的錢,只是表達方式讓你感覺不舒服了。
張老伯在這一點上,更顯得睿智。
比如逢年過節孩子們拿了錢回來,張老伯總會給他們帶點好吃的回去,以示感謝。
孩子們家里做了好吃的,兒子兒媳請張老伯過去,不管東西好不好吃,張老伯都會對孩子們說聲謝謝。張老伯住院的時候兩個女兒忙里忙外照顧,回來后張老伯特地做了一桌好菜,舉起酒杯對她們說辛苦了,謝謝她們。
這些言行看起來稍微顯得客氣,卻能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的付出有被看到,從而更加尊重和孝順自己的父母。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
做人這門學問,即使一把年紀也要「講究」,甚至要比年輕的時候更加講究。
只有我們為人父母的做好了自己該做的,適當的「自私」,對孩子們一碗水端平,不過多地去干涉她們,對兒女的孝心及時地表達感謝,才能在家庭和諧方面起到正面的影響和作用。
希望每一位老人在這幾件事情上都能拎得清,然后有一個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