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已于台灣時間昨日中午12點排放含氚核廢水入海。這一行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擔憂。東京電力公司聲稱排放的廢水中的氚濃度遠低于標準,但很多人仍然對此表示反對。
香港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梁美儀呼籲民眾少吃大型魚類、蛤類及貝殼類食品。她指出,海鮮類食品可能會吸收輻射物質,並進入人體食物鏈中。為了確保食品安全,香港特區政府已禁止來自日本福島及其他縣份的水產品進口。
梁美儀還提到,民眾應少吃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類,如鮪魚、旗魚和鮭魚,因為它們可能吸收更多的污染物。此外,底棲生物,如比目魚、鰨沙魚和蛤類,也應少吃,因為它們棲息在污染源處,可能含有較高濃度的污染物。同樣地,濾食性動物或以微生藻為食的貝殼類,如蠔、帶子和青口,也應盡量減少攝入,因為這些海鮮可能會附著輻射性物質。
食藥署表示,目前邊境管制措施對于進口水產品沒有更改。專家建議加強監測13種水產品的輻射水平,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蟹類、北寄貝和海鰻等。
核能專家賀立維博士指出,由于核廢水排放後會隨洋流擴散,污染物傳送的問題不可忽視。氚是一種輻射性物質,人類目前無法完全排除。如果人體攝入氚,可能增加罹患癌癥的風險。此外,賀立維博士還提到,比魚類更危險的產品是鹽巴。由于鹽巴是固定在海邊,並隨著潮汐移動,其中含有的輻射性重金屬可能越積越多。因此,除了水產品外,市民日常使用的鹽巴也需要格外注意。
總結來說,人們對于日本福島核廢水的排放表示擔憂,特別是對于水產品的汙染問題。應該謹慎選擇食用的海鮮類,避免長期攝入可能含有輻射物質的食物。此外,像鹽巴這樣的產品也需要加強注意,以確保食品安全和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