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智慧:想要做個有錢人,往往從4件小事開始,財富源源不斷
在全世界最有錢的企業家中,猶太人占近一半,華爾街的精英中有50%是猶太人。美國一大批家喻戶曉的精英和富豪都是出自猶太家庭。
為什麼這樣一個看不起眼的小民族,在一次次的戰亂,遷徙當中不僅生存了下來,更是引領著財富,文化,藝術,以及科技的潮流呢?
猶太人的孩子從小到大都到讀一本名為《塔木德》書,這本書里面蘊含了許多致富的秘訣,是他們的智慧寶藏。
猶太智慧:做個有錢人,往往從這四件小事開始。
投資自己,花錢買認知。
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放下當下,更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想要做個有錢人,必定先要做個與時代同行的人。
那個三十六歲被下崗的高速公路收費員,哭訴做了十幾年,除了收費,什麼也不會。之所以是這個結局,是他早早放棄了投資自己,放棄了學習。
時代要拋棄一個人,不會提前打招呼,想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唯有學習。
學習涵蓋了方方面面,大致可以概括為:新技能、新思想。
技能類的知識看起來高深莫測,只要潛心研究,沒有什麼是學不會的,與年齡也沒有必然的聯系,除了身體條件限制。
所以,越是在開放、發達的一線城市,上班一族在業余時間充電學習,是很常見的。對于他們來說,拿到了更高的執業資格證書,多掌握了一門語言,或者掌握最新也最亟需的技術,很快就可以跳槽到更高的平台,或者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一步步累積,就從基層員工做到了管理層,工資待遇也實現了幾何式增長。
一個舍得對自己投資,舍得讓自己花錢買認知的人,收獲的不僅是新技能,更重要的是新思想。學會理性地分析自己,找出自己的長處與短板,更好地揚長避短,與時代接軌,就找到了新的出路。
有錢人永遠在學習,窮人卻固執地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用老舊的經驗一成不變地應對新生活。所謂「窮則思變」,學習是「變化」的開端。
比如,網絡達人「蜀中桃子姐」和她的團隊,表面上看,是靠著「玩手機」玩出了一條致富路,但背后,卻是不斷學習、不斷思考和不斷打磨,才讓他們的作品「渾然天成」卻又打動人心。
敢于冒險,善于做選擇。
有錢人相信創造人生,窮人則畫地為牢,不敢輕易邁出一步。
同一個村子的兩個農人,起初都靠種地為生。因為村子環境優美,周末有人帶著小孩來游玩,到了飯點,就干脆出錢到農戶家吃飯。
一個農人聽從了游客的建議,開始把自己院落整修一番,還掛上「農家飯莊」的招牌,做起了農家樂的生意。原先的幾畝稻田,依舊種水稻,但更多地是讓游人體驗。從播種、插秧,到耕耘、收割,都明碼標價,雖然產量降了,但收入卻增加了好幾倍。
而另一個農人,除了嘲笑這種做法「異想天開」,沒有任何改變。
幾年過去,最早開辦農家樂的那個農人,已經成為了村里最富裕的人家,他看到大伙都想學自己的樣子,擔心出現惡性競爭,就有干了一件「大事」,把有意愿做農家樂的村民集合起來,成立公司,走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道路。
人的一生中,總能遇到幾次改變命運的機會。當機會來臨,聰明的人,懂得飛身躍起,緊緊抓住機會,而懦弱的人,則一直在觀望,前怕狼后怕虎,到最后,還是不了了之,一事無成。
善于觀察,發現致富商機。
有錢人的起點,往往是一窮二白。之所以能夠實現「逆襲」,并非是從天而降的財富,很有可能是在絕望中找到希望。
就像美國人講述的一個富豪的故事,一個窮小子,聽說西部某個地方有礦藏,便舍棄一切買下了那塊土地,可等到他把所有的土地都翻了一遍,卻什麼也沒找到。
窮小子心灰意冷,覺得這輩子再也無法翻身了,卻在一個雨后的清晨發現,翻墾過的土地上長滿了青草,正是一塊絕佳的放牧場,于是他又借錢,買來牛羊,踏踏實實放牧,最終,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農場主。
對于平凡的你我來說,身邊所擁有的「資源」似乎太微不足道了,于是,一心憧憬著「詩和遠方」,別人去哪,也就跟著去哪,別人干什麼,自己也干什麼,結果,別人成功了,自己卻一事無成。
其實,最好的出路,是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當下已有的資源。
比如,那個在大學校園做保潔的阿姨,發現學生們收快遞之后,紙盒子到處扔,于是心生一計,免費拆快遞,準備好美工刀和剪刀,以及一張小方桌,就在寢室入口處「擺攤」。學生們不必自己動手,還免去了扔紙盒子的麻煩,保潔阿姨每天靠著賣這些快遞包裝盒,也多了一份額外的收入。
商機無處不在,只有留心觀察生活的人,才能窺見。
立說立行,先干起來再說。
光說不做,再美好的藍圖都是空想,想好了的事情,先干起來再說,就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
有錢人與窮人最大的區別也就在于:有錢人用行動獲取財富,窮人用夢想描繪財富。
行動起來,并不是一開始就需要多大的排場,也不需要花大把的投資。比如,一個農人,想要養牛,沒錢的話,從一頭牛開始養起來,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呀。
只要養成功了一條牛,就積累了經驗,探索了銷售市場,累積了成功的經驗,下次就算還是要借錢去買小牛犢,也就為自己贏得了信用分,別人也不會擔心借出去的錢打了水漂。
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那麼,再多的困難都會被克服。還沒有開始做,就被各種想象出來的困難所嚇倒,那永遠都沒有「翻身」的可能了。
在《塔木德》里,有一條法則被猶太人稱為——永恒的法則,那就是22∶78法則。
自然界中,氮與氧的比例是22∶78;
人體中,水與其他成分的重量之比是22∶78;
整個社會中,富裕階層與普通人的數量比例是22∶78;
而他們所占有的財富之比是78∶22。
所以猶太人經商奉行一句諺語:
名貴的商品都是給財主們準備的。
說白了就是,錢在有錢人手里,所以做生意最好是去賺有錢人的錢。
信息里找錢
世界上沒有比猶太民族,更看重信息的商業價值的了。
西姆思拉比在《塔木德》中說「 信息是有價的」。
希伯來語中的「語言」一詞就包含了:產品、經營活動,和「信息」三個詞的含義。
深諳《塔木德》要義的猶太人查理·亞巴斯在1832年在巴黎創立了亞巴斯通訊社,直接靠販賣信息賺起了錢。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訊社,如今的法新社就是由它發展而來。
猶太人朱利什斯·羅伊特在亞巴斯通訊社干了一段時間,就在英國創辦了路透社,這兩大西方新聞通訊社,每年都要靠販賣信息,賺錢一桶又一桶的「黃金」。
伯納德·巴魯克是美國著名的猶太裔實業家,他總是能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聯系起來,并從中謀取暴利。
1899年7月的一天深夜,當巴魯克從廣播中聽到了美國海軍打敗了西班牙艦隊的消息,第二天一早他就包下了一趟火車,以19世紀末最快的速度趕到自己的公司,吃進大量股票,結果輕輕松松實現了一夜暴富的奇跡。
這些都來源于《塔木德》,也是富人的思維方式。
還有很多猶太人的智慧都被列入了《塔木德》中。這本書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猶太人的故事,反映了致富和生活的哲理,是當代職場人、創業者還有學生的福音。
猶太人這麼聰明,與《塔木德》有離不開的干系。《塔木德》里匯聚了2000名猶太智者的結晶,通過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將他們的成功經驗娓娓道來,里面的一個經商思維或許就可以讓你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