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職場,「睜一只眼閉一只眼」5件事,人際關系會上一個台階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對待事情一定要認真,可進入社會,步入職場,有些事情不能太認真。如果太認真,反而會把人際關系搞的一團糟。
起初有人說起是還不以為意,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才明白有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稍不留神就會為自己的認真付出不小的成本,以下幾件事作為職場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即可,千萬別太認真。
01.當別人套你話的時候
當人們發現對方套自己話時,大多數會選擇揭穿對方,好像是在說:「你就別費心機了,就你的智商還想套我話?」
對待這類事情,沒必要揭穿,裝傻就好,套話是對方的權力,選擇不揭穿對方是自己的修養。 所問非所答,其實就是一種回答。
大家都不容易,立場不同行為方式存在差異,揭穿了對方除了讓對方尷尬以外,對自己而言并沒有任何收獲,還會讓對方隱藏起自己真實的想法。
不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去揭穿對方,也給自己多留點余地,保全了對方的面子,也維護了自己的形象。
千萬別一時沖動,把自己不滿掛在臉上,根本沒必要的。更何況職場上沒什麼秘密可言,無非是早晚問題,在你這里沒找到答案,總會在其他人那里找到,何必計較非要揭穿對方呢。
02.別人請你拿主意的時候
職場人總有一些猶豫不決的時候,有時需要旁觀者給自己提供建議。這時別一根筋,用自以為好的方式替別人拿主意。
哪怕是別人請求,你也只能發表看法,幫助分析,不能替別人做決定。
事實上,人們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心中大機率已經有了答案的傾向性,讓你幫忙拿主意,只不過是更加確定自己的想法而已。
別太認真了,以為自己可以指點江山,人與人之間認知架構不同、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肯定也存在偏差。
人性總是「好為人師」,尤其是當別人請你說想法、看法的時候,總是存在控制不住表達欲的狀況,其實遇到這種事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說別人想聽的話即可。
成年人的世界,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買單,至于出主意想辦法沒問題,但決定要對方去做,否則做成了,是別人的努力,敗了很可能就是你的責任。
03.知道同事背后「打小報告」
職場上「打小報告」的事情太常見了,當你得知同事在背后「打小報告」的時候該如何應對?聰明的做法就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自此保持距離就好了。
精明的職場人都清楚,職場上不一定維系多少人,但一定要少得罪人,如果自己有足夠的實力時,別人不敢「打小報告」,當自己實力不夠時,撕破臉也解決了不問題。
如果想「找回場子」,那更不能撕破臉,因為如果想在對方軟肋上來一記重擊,熟悉的人更容易做到。
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寶貴的,沒必要撕破臉,跟爛人浪費時間、精力是愚蠢的行為。這類事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用行為回擊他的「小報告」才最有力。
至于解釋、對峙,甚至是撕破臉,如果把握好了「度」,達成滿意結果還好;如果一旦失「度」,要麼是沒達到目的,要麼落個太過較真的印象。
無需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形象,把時間、精力用來提升自身價值,當你足夠有價值,足夠強時,哪怕你是錯的,資源也照樣向你傾斜,何必浪費自己時間、精力成本呢。
04.聽說同事失敗的經歷
職場上沒人能保證自己一帆風順,如果聽到同事失敗的事情,如果別人不說,一律別問,該知道早晚會知道,不該知道的問了也無濟于事。
哪怕這位同事跟你關系很好,處于善意你想提供幫助,也要做到「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是一種修養與尊重。因為沒人愿意在倒霉的時候跟你分享自己的失敗。
別想著跟別人打聽消息,那樣會給別人一種你管得太寬的印象,甚至會出現你別有用心的流言蜚語。
任何都不愿意揭開自己傷疤給別人看,所以,尊重別人的最佳方式就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除非你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幫助對方扭轉局面。如果沒有,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
當然如果關系不好的同事遇到這類的事情,也不瞎打聽,那會讓別人對你感官大大下降,成為那個人品差,落井下石、幸災樂禍的代表,對人對己都沒好處。
05.平常不聯系,突然熱情的人
雖說人與人之間的本質是價值交換,尤其在職場上更為突出,但價值交換的紐帶是感情,否則可交換的人很多,憑什麼那個人就一定是你?
對于平時都不聯系,突然間對十分熱情的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即可,千萬別當真,要麼是對方有求于你,要麼是聽到了什麼對有利「小道消息」。
有句話說得好:「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對待這種情況,好話千萬別當真,壞話要反思。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對你態度的突然轉變,本身是在提供「情緒價值」。
如果你當真了,那麼接受別人「情緒價值」的同時,就要有相應的反饋,或者相應的價值交換,如果沒有這種想法,「裝傻」才是處世的智慧。
如果別人突然對你的態度轉變,大多數情況下,別當真、別較真,淡然面對就好,千萬別讓其他人的行為影響了自己正常節奏。
寫在最后
行走職場,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認真對待,而是有選擇性的「無視」,或者說「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并非不負責的態度,而是對待處世的智慧。否則也就不會有人說什麼「大智若愚」了。正如鄭板橋的「難得糊涂」是多什麼深刻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