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間昨天下午一點零四分,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正式排入太平洋。
即將持續30年的核污水排放過程拉開序幕,在2021年正式宣布核污水排海計劃的兩年半后,日本還是走出了這一步。
沒有人知道持續30年的排放會對海洋、對人類產生怎樣的影響。放射性物質被倒到太平洋后,將隨著洋流逐步擴散到全世界。
這將是影響你我,影響身邊每個人的事。或許站在未來再回顧,2023年的今天,足以被載入史冊...
按照計劃,第一波排水將持續17天,排出處理過的核污水約7800噸。
開始排水后不久,我們國家立即宣布,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
外交部在排海開始之后發表談話:日本強推核污染水排海不正當不合理不必要,是極其自私、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
央視記者實地探查輻射值,發現核電站周圍環境輻射值已經嚴重超標。
在韓國,民眾早在7月就開始囤積食鹽和海鮮(咱們食鹽供應安全充足,不需要效仿),韓國漁民表示他們的生計面臨風險,居民擔心處理后的核污水依然可能影響日本水域以外的海洋生物。
宣布核污水排海的這幾年,中日韓三國反對的聲浪就從來沒停過。
韓國人的各種反對活動都突出極強的沖擊力,但韓國政府反而宣布,實地勘探及了解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決定后,選擇同意核污水的排放。
而在日本國內,輿論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日媒一項涵蓋45000多人的統計中能看到,完全理解「核污水安全性」的民眾雖然占比最多但也沒有過半。
日本政府曾嘗試用「高層親口喝下處理水」的方式讓民眾安心,但很多人關注的重點是:喝一杯倒也說明不了啥,真想證明無害怎麼也得持續喝個幾年。
普通人關注的重點基本類似:要想確保沒問題別整些花活,讓官員們去買福島的魚、吃福島的料理、假期帶著家人去福島海灘度假,這些才是正事。
當然,最慘的當屬福島當地的民眾,71歲的福島漁民小野憤怒表示,當地從事捕魚業的人沒有一個選擇支持的,不知道為啥政府非要一意孤行。
想想也是,福島人用了十年多慢慢擺脫了海產品和農產品會有輻射的印象,隨著核污水排海,又回到了十幾年前的狀態...
而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所說,排海樣本的檢測中沒有發現超過標準的指標,西方媒體和各類環保組織在這件事上也鮮有熱度。
(韓國人民同時抗議日本政府、韓國政府及國際原子能機構)
但回顧從宣布排海到核污水正式排出的這幾年,日本政府的一系列操作,很難說得上讓人安心...
核污水排海計劃早在2020年就開始籌備,2021年4月,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將計劃提上日程。
消息一出,便引起軒然大波。
與核電站正常運行產生的「核廢水」不同,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因其放射性物質的種類更多,總體放射性也高,本就有著極大安全隱患。
2011年的「311大地震」過后,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反應堆熔毀,放射性物質泄漏。為了防止核反應堆溫度過高造成更大的核泄漏風險,需要往里不斷地加水冷卻。
注入反應堆的海水和反應堆「親密接觸」,與反應堆原有的冷卻劑、滲入反應堆的地下水及雨水一起,混合成了持續十幾年的問題根源:福島核污水。
在災難發生的當時,日本并沒有余力應對這部分核污水,只能采取罐裝封存的方式,在核電站周圍建滿了罐子。
一年又一年,封存核污水的罐子越來越多,到2020年,核污水已經積攢了120萬噸。
這些年日本政府提出的排海之外的解決方案大致有四種,歸結起來無非是蒸發或者電解成氣體,再或者是用水泥封存等方式注入地下。
但幾種方案看下來,他們要麼是覺得對空氣有影響,要麼不愿意花費設備和人力成本。
兜兜轉轉十余年,最后他們干脆破罐子破摔:咱們不如直接倒進海里吧。
為了說明核污水排海的合理性,日本政府做了不少「努力」。
日本官方信誓旦旦,宣稱核污水經由ALPS處理,能過濾掉除氚之外的放射性核素,過濾之后的ALPS處理水中,唯一的威脅將只剩下氚。
下一步怎麼辦?要想繼續從ALPS處理水中單獨把氚分離出來,以目前的技術來說近乎不可能。
日本政府給出的方法是稀釋:將含氚的ALPS處理水稀釋到國際標準以下,確保達標之后再排放入海,這樣就能除掉最后的威脅。
當然,這種說法沒法消除民眾的疑慮。日本政府下了很大功夫搞宣傳,甚至一度搞出了把氚做成可愛吉祥物的騷操作,結果被民眾一頓狂懟。
眼見吉祥物搞不成了,這之后他們的宣傳路線是,用劑量的對比來彰顯處理后核污水的「無害」:
「咱們最終排海的水,輻射程度比你看個牙醫拍個X光片都小,這樣的處理水排入太平洋,對動植物肯定沒啥影響。」
一頓宣傳組合拳下來,看似完成了邏輯閉環:排放出來的水里種種指標都符合國際標準,西方世界出來站台,國際原子能機構權威背書,核污水排海這事兒,讓日本演得還蠻正規的。
但如果事情真的這麼簡單,日本的核污水排放計劃也不會得到大量的反對。
很多研究者和組織對排放計劃提出不滿,稱需要更多研究來查明核污水會如何影響海床和海洋生物。
聯合國專家在提到這事時表示「特別失望」:「向海洋環境排放一百萬噸受污染的水,對日本境內外的普通人構成了相當大的風險。」
Greenpeace組織周二表示,放射性風險尚未得到充分評估,并且隨水釋放的放射性物質對生物影響完全被忽視。
海洋生物學家Robert Richmond提到:
「日本政府在放射學、生態影響上的評估不充分,讓人擔心日本無法檢測具體有什麼進入到了海洋中,而且萬一確實有未查明的成分進入了海洋,也沒有辦法將其清除。」
「這是一場不可逆的實驗。」
此外,整個處理過程中最讓人揪心的部分,恰恰是對核事故處理不當的日本政府,以及直接負責福島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本身。
東京電力公司的「黑歷史」數不勝數,2002年,東電曾承認偽造核電站安全記錄。四年后的2006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過小規模的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
2007年,東電承認從1977年起在199次例行檢查中造假,隱瞞故障。
2011年,福島核電站受海嘯沖擊、事態即將擴大的最緊急時刻,東電依然在遮遮掩掩不肯全力處理問題,甚至故意隱瞞核反應堆受損的事實。
不決斷不作為的態度錯過了控制事態的最佳時機,導致核污水處理一直遺留至今。
不止如此,涉核問題的處理中充滿了各方的利益分配。
日媒在2011年的福島事故后,扒出了一個覆蓋全國、靠核電和核能產業汲取利益的龐大集團,以東電為樞紐,上到日本內閣,下到相關產業,涵蓋政界、商界、學界,日本核能這塊「蛋糕」,已經被壟斷、瓜分完畢。
媒體將這個組織形象化地稱為「核能村」(原子力村)。一些分析指出,福島核電站事故本身,就與「核能村」僵化的運作方式、監管失責、應對危機措施不足等因素息息相關。
(揭露核能集團利益黑幕的書籍)
比如為什麼建在海邊的福島核電站在海嘯應急預案上卻如此薄弱,核電站受到沖擊后本來有挽救的可能為何一拖再拖導致沒法挽回,為什麼本該為核事故負起責任的東電高層道個歉就能判決無罪...
簡而言之,核能利益集團躺平,以往事故處理不當,導致福島核電站事故從天災演變成一場人禍。
很難讓人相信,在2023年的核污水處理上,東電及日本政府能夠把關好每一個環節,做到他們承諾的那樣「安全無害」。
日本政府對涉核問題的整體處理能力和劣跡斑斑的「前科」都讓人擔憂,在核污水的排放上,我們很可能向著理論上的擴散模型狂奔而去:
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
3年后,美國和加拿大沿岸將遭到核污染影響。
10年后,放射性物質蔓延至全球海域。
至于對海洋生物和人類的具體影響,我們目前可能很難去估量了...
十幾年前核電站事故的過失,如今卻讓全世界承擔起責任,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更像是一盤欺騙、掩蓋、推卸責任的賭局。
只是這次,日本政府的賭注,是全體人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