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個人際交往的「潛規則」,不會有人告訴妳,不懂只能吃虧
亞里士多德說:
「能夠長期忍受孤獨的,不是野獸,就是神靈。」
我們作為人,在生活中總要或多或少地接觸別人,與人往來。
人的這一生,都離不開社交。
但同時心理學家阿德勒也提出:
「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的確,有的人因為社交難題郁郁寡歡,失道寡助。
但聰明的人總是能在社交關系上如魚得水,不僅能為工作、生活助力,更能收獲難能可貴的情分。
與人交往時,一定要記住以下這幾條「潛規則」,做個人緣好的聰明人。
初次見面記住別人的名字
更容易獲得親近的關系
記住別人的名字,是最低成本的社交投資。
對于一個人來說,和自己牽絆最長久的一個詞大概就是自己的名字。
名字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招牌,還飽含著父母的期待。
因此,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名字保持著高度的敏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雞尾酒會效應」,也叫「選擇性關注」。
這是一種能過濾其余全部,只關注到自己在意的點的能力,是聽覺系統的一種適應能力。
所以盡管在嘈雜的聚會上,依舊能聽到別人叫自己的名字,即使聲音很小。
因此對認識不久的人,如果能準確地叫出他的名字,會讓對方感覺被尊重,好感度也能大幅提升。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關系再親近
也不要將自己的家事講給別人聽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一樣的,誰也插手不了別人的生活。
很多人喜歡在和伴侶鬧矛盾或家庭出現分歧的時候找朋友傾訴。
但吐槽和抱怨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甚至可能會衍化出新的問題,導致矛盾越積越嚴重。
感情是帶有私密性的,暴露給第三方容易導致問題惡化。
沒有邊界感的感情難以長久幸福,家事和外人說得太多對于家庭來說是一場災難。
所以,關系再親近的人,也要把握好界限,家務事不與旁人說。
溝通問題時
用表達感受代替指責
語言是有情緒的,妳對別人說的每句話,可能溫暖心窩,也可能傷人傷己。
尤其是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更容易被情緒左右,言辭過激,一味指責別人的過錯。
美國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在著作中提出過一種全新的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
簡單來說,就是減少批判性語言,用表達感受代替指責問題。
指責和批判往往是最傷害人的利器。
這樣的暴力溝通只是一時的情緒宣泄,不僅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升級矛盾,制造出更多的負面情緒。
很多時候,情緒上了頭,我們都忘記了溝通的本質是解決問題。
讓對方聽到自己情緒背后的真正需求才是關鍵。
比如,把「妳怎麼可以這樣做」換成「妳這樣我很難過」。
表達感受比指責更容易被人接受,也因此更容易解決問題。
所以,遇到問題別著急生氣指責,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讓對方看見自己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細節化贊美對方
效果翻倍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
「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質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
希望被夸獎、贊美是每一個人的心理需求,人人都喜歡。
贊美的力量很強大,被人認可,被人重視,能直接提升一個人的幸福感。
贊美總是能很輕松地拉近和別人的關系。
但妳真的會贊美嗎?
高手夸人,如沐春風。
但有一些人夸別人卻顯得過分刻意,說不到點子上,甚至引起別人的不適。
我們要學會觀察別人的優點,從細節去夸,才能讓人感到這份夸贊誠意滿滿。
把「妳很漂亮」換成「妳的眼睛好靈動,一看就是個有靈氣的姑娘」,就顯得很真誠,很容易讓人接受。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在困難時刻拉妳一把的人
記得給點「回報」
古人云:
「患難識人,泥濘識馬。」
真正的朋友不只會錦上添花,也會雪中送炭。
在低谷之時愿意拉妳一把的人,都是人生里難得的貴人。
我們不光要嘴上感謝,也要適當用行動表示一下。
借錢給我們的人,記得還錢的時候給點利息;給我們機會的人,記得逢年過節拜訪問候一下。
太陽東升西落,我們要永遠記住破曉的激動,和為我們帶來陽光之人的恩情。
朋友因為傷心事哭個不停
不要試圖去「安慰」他
小孩子摔倒,很多都是等著大人跑過來關心的時候才嚎啕大哭的。
人在難過的時候最是委屈無助。
這個時候妳「安慰」他說:「對啊,妳好可憐,妳好委屈……」
這樣錯誤的「安慰」就像是一種認可,讓對方「理直氣壯」地難過,把所有的不滿、悲傷釋放開來。
原本的委屈就被放大無數倍。
所以,越「安慰」越傷心,越「安慰」他哭得越大聲。
安慰不對,傷心加倍。
想要讓朋友真正寬心,一展笑顏,必須學會轉移注意力。
找一些朋友感興趣的,又能讓他開心的話題,言辭幽默,拿捏對方的笑點。
把淚點避開,自然就容易破涕而笑了。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自我表露」能幫妳
與人建立深層次的信任關系
社會滲透理論認為:
「人際交往主要有兩個維度:一是交往的廣度, 即交往或者交換的范圍;二是交往的深度,即親密水平。」
自我披露是關系發展的核心,不但能拓寬交往的廣度,還能加深交往的深度,是人與人關系的「粘合劑」。
人和人的交往本來就是隨著互相了解程度的加深而提升親密度的。
自我表露是一種示好,我向妳展示自己,說從未和別人說過的事,以一個打開的身份邀請妳加入到我更深層次的關系中。
那麼相應地,對方也更容易打開自己,彼此分享和交流,親密度就能得到提升。
但是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根據兩個人的關系循序漸進表露自己,得到積極回復后,再進一步進行下去。
如果不分關系,一下就把自己的全部家底都交代了,那就是表露過度,反而容易讓兩人的關系走向分岔口。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當一個人提出不同意見
妳的第一句話應該是
「先別急,我的想法是……」
著名哲學家羅素說:
「須知參差多態,才是幸福的本源。」
當別人提出不一樣的觀點時,不要想著第一時間否認對方,攻擊別人的觀點。
一味爭高下就是失禮,表達自己才是關鍵。
這個世界很多事情并非只有黑白兩種色彩,有一抹藍,又有一抹紅,才能構成色彩斑斕的世界。
避開帶有諷刺、攻擊性的語言,學會尊重差異,理解不同。
只有妳柔軟了,世界才能對妳溫柔以待。
只有妳尊重了他人的意見,當妳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適時的時候,亮出自己的底線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會遇到有人請自己幫忙。
有時候不愿意,卻也不敢拒絕。怕因此讓這段關系畫上句號,降低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所以毫無原則,沒有底線地接受別人的建議,違背自己的內心。
但真正好的關系都是有棱角的,從來不是一味討好和付出。
弗洛伊德說:
「任何關系中,我們都要敢于用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
當妳有原則,別人才能對妳有底線。
不要做老好人,必要的時候,亮出自己的底線。
做人除了會說「好的」之外,也要適時地說「不行」。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是一場以心換心。
妳敞開胸懷相擁,一定能感受到對面的溫暖。
學會這9條人際關系的潛規則,尊重別人,理解自己,成全別人,也成就自己。
不辜負別人的真心,不委屈自己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