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老的路上,這才是最高級的活法

在變老的路上,人們莫不在追求更高級的生活

從物質上的豐盈,到精神世界的充沛,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而這一切,源于內心的不滿足。

當一個人能夠讓自己「知足常樂」「樂享當下」,也就觸及到最高級的活法了。

01

用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度過余生。

自古以來,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不外乎兩種:聲名顯赫,家財萬貫,人前人后無比熱鬧;歸隱田園,粗茶淡飯,構筑內心的「世外桃源」。

不管哪一種方式,都沒有對錯之分,只看個人是否真正適應,是否發自內心地喜歡,從而「按部就班」,怡然自得。

唐朝初年的大詩人王績,出生于有著「六世冠冕」之稱的大家族,家富藏書,學識淵博,有青云之志。

他以隋朝投降官員入仕唐朝,后遭到排擠,便稱病請辭,隱居于先人遺留的鄉土別院。

王績自稱「東皋子」,希望自己能夠如同魏晉時期的隱士阮籍、陶潛一樣,樂享田園生活,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得到心靈的寧靜。

可是,王績卻并未真正融入這種「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現實,他身在田園隱居,但心思和志向,還是期待能夠得遇賞識他的人,能與他志同道合的人。

現實卻未能如他所愿,所以,在他的名篇《野望》中,就淋漓盡致地描繪了這種孤獨和悲涼:

他描寫自己在日落時分看到的景色,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籠統而迷蒙的景象,像極了他的內心;

他看到人們回家的場景是:「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牧人和獵人都各有所得,各有所歸,可他卻并不能在這樣的現實里得到他想要的生活。

所以,他只得感慨:「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周圍沒有相熟的人,更沒有志同道合的人,所以他寧可選擇孤獨,選擇與書中的先賢圣哲為伍。

千年以后,人們讀這首詩,依然能夠感受到詩人心中的無限落寞,他那份無處可以安放的理想和追求,成為衣食無憂生活里,一道無法撫平硬傷。

在變老的路上,不斷摸索嘗試,找到了自己最喜愛的生活方式,就是最高級的活法呀。

02

與心愛之人相依相守,共赴地老天荒。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莫過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變老的路上,一路兜兜轉轉,我們都在尋覓那個可以相守一生的人。

也許,幾經波折,才等到那個「對的人」,從此,平淡無奇的日子也就寫滿了詩情畫意,每一天都是無比珍貴的一天。

不管是「愛情天梯」中,那個為了脫離世俗眼光,帶著比自己年長幾歲的愛人逃進深山的劉國江,還是《朗讀者》中,那位為妻子打造「鮮花山谷」的周小林,

在世俗的生活里,他們都是敢于為愛情付出行動的人。

為了方便妻子上下山,劉國江在幾十年的時間里,憑借錘子、鋤頭,鑿出了六千多級愛的階梯。

為了圓妻子想要一個「自己的花園」的夢想,周小林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在成都一個小鎮上買下了1200畝的山谷,兩年后,他們山谷里種上了1000多種鮮花。

哪怕歲月流逝,世事繁雜,他們始終和愛人心手相牽,陪伴彼此慢慢變老,度過心心相印的每一天。

這一生,不要拒絕愛情,不要拒絕婚姻,哪怕曾經很受傷,哪怕曾經總在逃離。

在遇到最好的那個人之前,先讓自己好起來,一切都會變得順遂、如意。

03

學會獨處,一個人也能無懼風雨。

一位作家曾說過:「當你看過世界,見過眾生,才發現你要見的世面,是自己內心的勇敢和自信;當你看過四季,見過風云,才發現你要見的美景,是自己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是呀,在變老的路上,那些我們曾心心念念的人和事,終有一天會漸行漸遠,只剩自己獨自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

所以,真正厲害的人,學會不依賴任何人而生活,在獨處的時光里,讓內心得以強大,強大到成為自己的靠山,成為自己的支柱。

當然,這個過程是很艱辛、很痛苦的。

如同大詞人李清照,若非金人進攻南宋,山河破碎,也許,她的后半生也就不會顛沛流離了,也許,她的丈夫趙明誠也不會那麼早去世;他們依舊是守著愛情,守著詩詞,守著金石研究的神仙眷侶。

可世事無常,美好總是不經意就破碎了。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無須背負國恨家仇,卻依然要面對親人的逝去、愛人的背叛、友情的破滅、事業的顛覆等等坎坷。

當打擊突如其來的降臨時,哭泣毫無用處,埋怨只會讓自己陷入泥潭中愈發不能自拔,勇敢地面對,哪怕一個人,才能在新的起點,旗開得勝。

如同《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走到了和丈夫對簿公堂的地步,無所適從的她,為了爭得兒子的撫養權,聲情并茂地展開論述,打動了所有人,不僅如愿贏得了孩子的撫養權,還贏得了車子、房子。

是呀,當一段平靜的生活破碎了,唯一能夠讓自己繼續好好活下去的方法,就是勇往直前,直面它、打敗它。

04

結束語:

人這一生,總歸少不了折騰。

不管主動還是被動,都得十分努力,才能將生活牢牢駕馭在自己手中。

最高級的生活方式,其實,就是在歷經重重波折之后,還能「愛我所愛、行我所行、得我所愿」。

如此,就很好!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