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中年以后,比賺錢更重要的,是兩件事

關于中年男人的窘境,作家張愛玲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膾炙人口的話:

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女人偶爾還可以哭,但男人不行,再多的辛酸和痛苦,只能打落牙齒往肚子里吞。

除了好好賺錢,養家糊口,這幾件事,對于中年男人來說,更為重要。

01

不缺席孩子的成長,助力他們成人成才,才不會留下遺憾。

生而為人,莫不想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有人說,一個人最大的成功,是助力子女成人成才。

的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都僅限于自己這一生,而教育好孩子,讓他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才是生命最重要的延續。

比如,作家老舍極其看重孩子,總是盡力陪伴他們,讓女兒在他的稿紙上涂鴉,和兒子一起看英國繪本,一起編童話故事,一起聽戲,在他們考砸了的時候,安慰他們沒關系等等。

這種有別于其他父親「嚴厲而慈愛不足」的樣子,讓孩子們很是親近他,也漸漸養成了獨立、真實的人格特質,不僅滿足了老舍對于孩子所期盼的「身體健康,長大后當個普通勞動者」的愿望,還在文化和教育領域找到了立足之地,可以說,遠遠超出了老舍的期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的心愿,但太多的人要麼揠苗助長,要麼放任自流。高壓之下,往往事與愿違,不管不顧之下,往往結果也不盡如人意。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搞好親子關系,才是一切教育的起點。

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做些「無用」的事,在一點一滴的相處中,潛移默化地將自己為人為學為業為家的價值觀、方法論傳授給孩子,讓自己的言行舉止成為孩子模仿學習和參考的榜樣。這種「不缺席」的陪伴,將成為孩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泉。

正如《大學》中所講的: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意思就是說:有修養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于統治民眾。

當一個中年男人,開始抽出時間和精力來教養孩子,并成為他們成人成才過程中的引路人和見證者時,他就為自己的后半生留下了最好的退路:孩子成年之后能夠自力更生,做父母的才是真正的「一勞永逸」。

02

不放棄自我成長,勇于接受新事物,才能底氣十足地度過余生。

中年男人,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想要躺在之前的功勞簿上一勞永逸,簡直是自欺欺人。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需要「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更迭和升級,昨日的輝煌已成為過去,每一個「今天」,都是嶄新的開始。

任何一個單位,也不會「養閑人」,從前的功臣,若無法適應當下,就是大家眼中應當被淘汰的人。

中年男人,縱算已經「功成名就」,都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縱算一再遭遇挫折,也不能放棄自我成長,唯有如此,才能在最深的絕望里看到最美的風景,在最糟糕的環境中,也能傲然獨立。

北宋大文豪蘇軾,不僅才高八斗,也是一位倡導「以民為本、為民著想」的政治家。

然而,他反對驟變,提倡漸變,主張穩健改革的政治主張,與以王安石為首的激進的變法派相左,為此,被一再貶謫。

然而,蘇軾并未太過在意,不管貶謫到哪里,他都積極主動適應,一方面安頓好自己的生活,一方面依舊秉持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被貶黃州時,面對一家人吃了上頓愁下頓的窘境,蘇軾欣然接受好友的幫助,在「東坡「這塊荒地上,腳踩芒鞋,頭戴斗笠,手扶犁耙,躬耕不輟,不僅安段了一家人的衣食,也安頓了那顆「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心,完成了「士大夫」蘇軾到農人「蘇東坡」的轉變。

被貶海南儋州時,面對這里的荒蠻落后,他大力發展教育,建立「載酒堂」以供講學之用,親自授業講課,培養出了儋州第一個舉人姜唐佐,第一個進士符確,儋州文化從此源遠流長,民風由野蠻向文明邁進,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也漸次發展起來。

這些流傳至今依舊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業績」,若不是蘇軾始終沒有放棄自我成長、始終沒有放棄學習,或許一切都只是徒留一聲嘆息罷了。

當一個中年男人,開始汲汲于自我成長,他便不再抱怨世界的不公,也不再感慨歲月的無情,他以「只爭朝夕」的姿態,奮力描繪著屬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03

結束語:

中年男人的字典里,找不到「容易」二字,也不能輕言「放棄」。

好好賺錢是每天的日常必備,除此之外,陪伴孩子成長,不放棄自我成長才是對余生最好的投資。

唯有如此,才能讓一地雞毛的生活,看得到希望,看得見未來,才能得償所愿,才能綻放精彩。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