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韭菜,都是不自知的:一個男人真正的「貴相」,是在50歲后,把兩個原則記心底
01
男人此生最大的轉機,不是在三十歲,也不是在四十歲,而是在五十歲之后。
三十歲的時候,男人還不夠成熟,內心比較焦躁,對于人生還是比較迷茫。在而到了四十歲,基本活在了迷惑當中,被生活的瑣事搞得一團糟。
等過了五十歲,男人才會對「命運」有所感悟。 一來是半百人生已過,無數的經歷讓自己頓悟;二來是人老了,就能逐漸看透塵世間的真相了。
有很多人都說過這樣的話:朋友四十多歲的時候,還是急急躁躁的樣子,為什麼過了五十歲,朋友就跟性情大變了一般,整個人都改變了呢?
這種「改變」,從哲學的角度來說,那是「量變引起質變」的結果。也就是說,無數的經歷和所見所聞,最后成就了五十歲后的全新自我。
沒有經歷,就不會看透;沒有一定的閱歷,就不會改變;沒有一定的頓悟,就不會脫胎換骨。 在五十歲后所有的改變,都是一個人對于生命的「全新認知」。
一個男人真正的「貴相」,不是有錢有勢,而是在奔五后,把這「兩個字」搞明白了。
02
曾國藩到了中年,說了這麼一句話:「君子之道,以知命為第一要務。」
一個真正有本事的君子,會把「知命」當成最重要的事兒。連自己的「命」都不了解,就盲目做事,很容易會碰得頭破血流。
眾所周知,早年的曾國藩,一直不太順,等四十歲后,太平天國出現了,曾國藩的命運才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大部分的思想,都是從這段時間「悟出來」的。
剛訓練湘軍,應對太平天國的時候, 曾國藩的脾氣就特別暴躁,為人也特別直來直往,因此他得罪了諸多的同僚,同僚也給他添堵。
后來,曾國藩的家人去世了,他只能回家奔喪。在守喪的這段時間里,他反省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再結合自己的性格,然后做出了改變。
他在家書中這麼跟弟弟說, 我們都是老實人,做不到阿諛奉承那一套,也不屑于做。既然如此,做個懂得變通的老實人,多想想別人,也多想想自己,那才是我們的使命啊。
曾仕強教授這麼評價曾國藩: 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別人。
后來,曾國藩依舊以「厚實淳樸」的觀念約束自己,從不做小人之事,把君子的一套做到極致。因此,他被后世尊稱為「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圣人。
03
曾國藩這種「知命」的理念,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源自于《論語》。
《論語·堯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不知道自己「命運」的人,那是很難做到君子之行的。沒有禮數的人,也很難立身于世。連別人說了什麼都搞不清楚,又何談看透人心呢?
很多人會疑惑,命運不是不可知的嗎,為什麼我們還能看透呢? 孔子有句話說得很好,盡人事,聽天命。
人,一旦「盡人事」了,那他自然就能在過程中,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了。所謂 「揚長避短」就是這個道理。
曾國藩是忠厚老實之人,做不到阿諛奉承的小人行徑,那他堅持「厚實」做人原則就可以了。這,便是「知命」后的最好選擇。
有些人不適合當老板,而適合當下屬,那就做好下屬的本分,就等于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這世間,既然有人是老板命,也自然有人是下屬命。
這兩種命,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不合適之別。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04
一個家庭中有這麼兩兄弟。
大哥通過炒股以及做生意,賺了很多錢。因此, 二弟就模仿大哥,也去炒股,也去做生意,誰知道連父母留給他的家底都虧空了。
二弟就特別不解,為什麼大哥能夠通過炒股和做生意賺錢,而我就不行呢?是不是老天不公平呢?
其實,無數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覺得別人能這麼做,自己也能這麼做。殊不知, 別人適合走這條路,不代表他也適合走這條路。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老師,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醫生,更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總經理。這個時候, 找到自己的方向,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是最好的選擇。
男人奔五后,最高明的「知命」智慧,就是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不是盲目隨波逐流,成為了任人收割的韭菜。
資本市場中有這麼一句話:「所有的韭菜,都是不自知的。」
這世上只有一個巴菲特,這人間也只有一個任正非,誰也模仿不來。既然如此,順著自己的命運軌跡,去完成該要做的事兒,方能履行好「各盡其責」的社會責任。
從古至今, 凡所「知命」之人,無論貧富,皆是有貴相者。因為知命者,不多,而盲目者,居多。那有福之人,就比較少了。這,便是「二八定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