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窮七分寒徹骨,落魄冷暖見人心:一心只想賺錢的人,可能不是物質,而是失去3樣東西

「人到用時仁義少,事無經過不知煩。」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太物質了不是什麼好事的道理,但現實是我們依然要努力賺錢。

修身養性我們需要,賺錢養家也是責任,在兩者有分歧之時,往往我們首要考慮的還是「賺錢」。

俗話說: 「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卻是萬萬不能。」

錢這種東西,只要我們看透了其本質,就能明白它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換取我們想要的生活、想要的享受之工具。

南懷瑾曾經說過: 「世間萬物皆非我所有,只是為我所受用。」金錢自然也是萬物之一,理所當然也只是圣人常說的「身外之物」。

一味追求錢財,會丟失生活的寧靜與快樂;可如果不賺錢,那麼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就更別談什麼快樂了。

網上看到過這麼一句話, 「當我肚子餓的時候,我的煩惱只有一個;等我吃飽飯的時候,我的煩惱卻有很多。」

乍一看似乎是在勸誡世人要知足常樂,降低欲望。但如果我們深入分析就能體會:肚子餓時的那一個煩惱比其他煩惱更嚴重。

這句話同樣可以理解為: 「只有當你吃飽飯之后,才有追求其他快樂的資格和精力。」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去追求金錢,一心只想要賺錢之時,可能并非常人眼中的「物質」,或許只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而已。

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這麼一種說法: 「我在目前階段什麼都不想,只想一心賺錢。」

這句話里有一個「潛臺詞」是: 我不是不想,只是不敢想。

為什麼在大學的時候談戀愛的幾率會很高,反而出了社會之后卻又不想談戀愛了呢?其實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不敢。

因為當你窮得只剩愛的時候,身邊的人都在跟你談物質。

所以,一心只想賺錢的人,可能不是「物質」,而是失去了以下3樣東西。

1、失去了「分量」

這個社會就是這麼現實,當你沒錢的時候你說的話會毫無「分量」。

在《增廣賢文》中有句話: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當你沒錢沒勢之時,你做什麼、說什麼都會被人所看輕,即便你所說的是真理也無法讓眾人信服。

原因很簡單,在你沒錢之時,就沒有「分量」。而我們之所以會懷念上學的時光,有一種原因就是在那個圈子里不是以「錢」作為分量輕重標準的。

所以當一個人失去了「分量」,看淡了世態炎涼、品盡了人情冷暖之后,就會一心只想著賺錢了。

無錢莫入眾,言輕無真理;待到成功時,把酒話初心。

2、失去了「尊嚴」

我有個親戚,因為早年做生意賺了不少錢。于是在我們整個親戚圈子里非常「德高望重」,在眾親戚商量一些重大事件之時都會咨詢他的意見,哪怕比他還輩分還高的老人也會如此。

可后來因為經營不利以及市場蕭條,他的生意一落千丈,不僅沒有賺到錢,還把自己的房子車子賣了,但依然沒能讓他翻身。

最后他不得不把生意關張,然后準備打工掙錢來養活家人。可因為常年經商,突然要上班了反而有點不知所措。

所以他找到親戚們,希望大家可以幫忙介紹一份工作來養家糊口。而這時候,我們親戚圈子里的人基本上都對他冷嘲熱諷、落井下石。

這就是現實,這就是人情冷暖。

有錢的時候,你是眾星捧月;沒錢的時候,你是茶余談資。

尊嚴這種東西一旦失去,那麼你就不要指望有其他想法了,一心賺錢才是你當下應該做的事情。

有句很現實的話是: 「沒錢就沒尊嚴,可能連父母看你都不順眼。」

3、失去了「天真」

童年總是讓人羨慕,因為我們在童年時還充滿了「天真」。

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憧憬未來,肆無忌憚地設計夢想,而且逢人便會勾勒未來的藍圖。

但是當我們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后,已經不敢再有什麼「天真」的想法了。

看到這樣一段話: 「兒時的夢想到底是什麼,或許我們早已忘記。但能夠確定的是,那時候的夢想一定不是買房買車。」

現在你跟身邊的人談夢想時,我們會談更實際的東西,比如買房、買車等。有人說這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成熟了。

但其實夢想跟一個人成熟與否并無關聯,我們不是長大了,而是無奈了而已。

余華在《活著》一書里說過: 「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現實緊緊控制,我明確感受著自我的分裂。」

不是我們忘記了兒時的夢想,只是不敢再去回憶罷了。

失去「天真」以后,我們就只能一心想著賺錢,以實現我們當下的「夢想」。

貓喜歡吃魚,但卻不會游泳;魚喜歡吃蚯蚓,但卻無法上岸。

這個世間就是這麼公平,現實讓你得到什麼的同時,就會讓你失去更多。人這一生本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活著已經是很大的幸運。

一個人如果不是被逼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誰又愿意每天一心只想著賺錢呢?賺錢確實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物質享受,這無可厚非,但卻不是唯一的追求。

一心只想賺錢的人,可能只是希望通過賺錢來獲得失去了的分量、尊嚴和天真罷了。

最后用一首打油詩結尾,與君共勉之: 人窮七分寒徹骨,落魄冷暖見人心;求人如吞三尺劍,靠人如上九重天。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