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六十,過低欲生活,需要做到「六不要」
清代教育家申居鄖說:「縱欲之樂,憂患隨焉。」
追求欲望是人生的一場災難,道理誰都明白,可是難以做到。
當我們進入六十歲之后,就是老人了,若是還不能克制欲望,那就弄丟了晚年的快樂。
可是,如何才能做到低欲生活呢?建議老人們做到「六不要」。
01
自然變老,不要長生。
很多人希望自己長命百歲,要是能長生不老就更好了。
于是乎,常常去聽養生課,買回大量的保健品,或者采用猛烈的鍛煉方式,希望自己青春永駐。
若是有一點病痛,馬上就「病急亂投醫」,非常害怕。
「過分擔憂」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并且會產生「杞人憂天」之類的心理問題。
北宋,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有醫生認為他患了哮喘,建議他吃紫團山人參。
大臣薛向從河東回京城,恰好有這種人參,于是送到王安石家里。
王安石說:「我平生沒有吃人參,也活到今天了。」說完,擺擺手,拒絕了。
雖然王安石沒有活一百歲,但是他的做法,得到了無數人的認可,留下了美名。
坦然面對生老病死,不盲目求貴重藥物,花錢少了,心態也好了。比起戰戰兢兢過日子,就幸福多了。
02
頭腦清醒,不要貪財。
錢財乃身無正文,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誰都知道,很多的寶貝,看起來很好,但是沒有什麼實際用途,只是玩物而已。
可是世人看不穿,把玩物當成傳家寶,總是希望越多越好。
北宋官員孫之翰,收到下人送來的一塊硯,據說是無價之寶。
他問:「價值在哪里呢?」
下人說:「這個硯台,你哈一口氣,台面上就會有水流。」
他就說:「一天哈氣不斷,會有一擔水嗎?就算有一擔水,也就價值三錢。」言外之意,這樣的硯台很神奇,但也只是一個雞肋一樣的東西。
很多的古玩、神獸、奢侈品、名貴花草,說起來價值連城,其實一點都不實用,放在家里還要占地方,還要想辦法去護理,簡直是花錢買罪受。
人沒有了,玩物還在,但是不屬于你我,子孫未必會珍惜。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去擁有。
03
學會分享,不要獨享。
嘉佑年間,皇帝召見舉人,有千人之多,因此場面非常熱鬧。
排在后面的人,看不到皇帝,只是看到后腦勺。因而他們想了一個辦法,兩個人一組——一人騎在另一人的肩膀上,就可以看到不遠處的皇帝了,輪流來。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句話,我們很耳熟。但是好的辦法,往往需要群策群力。
人老了,可以不合群,但是不要盲目去過「孤獨的生活」。
學會和周圍的人分享快樂,不「獨樂樂」。雖然自己花了一些錢,或者消耗了一些精力,但是帶來了愉快和諧的局面。
比方說,家里有跑步機,可以和小區里其他的老人一起用;球拍要幾個人一起用,才有價值。
老人分享了自己的東西,其實也會得到別人分享的東西,只是彼此交換快樂而已。若是別人不分享,也沒有關系,自己的善意,體現出來了。
04
夫妻相愛,不要多情。
「色字頭上一把刀」,人老了,若是不丟掉多情的欲望,不僅會傷害身體,還會傷害到枕邊人、子女。
老人濫情,是滿足了自己的欲望,但也是人品很壞的體現,是家庭缺德的做法。
不多情,守著身邊的人到老,以后走不動了,還能彼此關照。
夫妻恩愛,這是給子女做出好榜樣,引導好家風。
05
子女自由,不要奢望。
古人說:「多欲虧義,多憂害智。」
常常老人唉聲嘆氣,認為自家的孩子,混得太差了,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也有一些老人,認為孩子很努力了,但是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的目標。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是常理,但是很多老人卻做不到。
對子女有一點期待,這是鞭策的力量,但是有了奢望,就是有欲望了。
簡單來說,老人對子女有欲望,就會有強烈的控制欲,去干涉子女的小家庭、事業發展等,造成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聰明的老人,對子女會提建議,但是是否采納,子女自己決定就好了。力所能及地幫助子女,但是不苛求子女能夠混到某種程度。
06
回歸平常,不要虛名。
人老了,還有人叫你「局長科長」等。
你可以開開心心回答,但是千萬不要太當一回事了,不要擺架子。
人啊,六十歲之后,就是普通人了,誰都一樣。不要把尊稱當成「炫耀的資本」。
宋代文學家趙閱道,有一段時間,擔任了成都轉運使。
他去下鄉巡視的時候,只是帶了一把琴,一只烏龜,非常簡單。
路過青城山,他住在旅館里,慢慢悠悠地彈琴。
旅館里的人,把他當成過路客,還說了一些輕慢的話。
趙閱道被旅館里的人輕慢之后,也沒有亮出自己的身份,只是低頭彈琴,自得其樂。
很明顯,旅館里的人,不是他的下屬,不必對他點頭哈腰,也不要看他的臉色。若是他擺出官架子,反而顯得掉價了。
07
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
人老了,不要給自己的人生添堵,丟掉欲望,希望就來了,生活就簡單了。
好的人生,上半生積極獲得,下半生慢慢舍去,有舍有得。
把復雜的事情,變得簡單;把沉重的東西,丟在一邊。
活著就不容易了,何必苛求活成花天酒地的樣子呢?
余生,無欲則剛,無妄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