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為了追星耗光全家家產,連她的父親也因此跳海自盡。追星追到如此地步,她也算是獨一家了。
這場悲劇的產生,追星是導火索,而他的本質原因,一是楊麗娟和她父親的偏執。二是楊麗娟父母對她的溺愛。什麼是偏執型人格?
偏執型人格指的是一種人格障礙類型。
人們通常認為具有偏執型人格特征的人會表現出強烈的需要控制一切,難以信任別人,對別人懷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并且容易感到受到威脅的特征。
這種人格類型通常表現為對細節有強烈的控制需求,對規則和秩序異常執著,難以接受改變,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很強的控制欲。
她們極度需要控制。他們希望能夠掌控周圍所有的事物和人,不容許任何意外或隨機事件的發生。這使他們很難適應變化。難以信任別人。
他們對別人都持懷疑和保守的態度,認為別人難以信賴,總是試圖找出別人的弱點和瑕疵。完美主義傾向。
他們對自己和別人都有不切實際的完美標準,難以接受自己或別人有任何錯誤或缺點。情緒不穩定。他們容易情緒化和情緒失控,一點小事就能引起強烈的不安和激動情緒。
常感到受到威脅。他們時常產生被他人陷害、利用或背叛的想法,這給他人帶來很大壓力。自我中心。
他們只注重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忽視別人的感受,這也很難建立和保持長期的關系。
楊麗娟和她的父親便是如此,對劉德華懷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且非常的自我。在楊麗娟心里,劉德華就應該愛上自己,就應該和她見面。
而楊麗娟的父親則認為,自己的女兒那麼棒,劉德華應當接受自己的女兒。這位父親至死,都在為女兒與劉德華見面奮斗,可以說是拿自己的死亡來威脅劉德華和自己的女兒見一面。
過度溺愛扭曲孩子認知能力的成長
「我的孩子是最棒的,什麼都不需要親自動手做」「只要孩子開心就好,別的都不重要」——這樣的溺愛之言背后,往往隱藏著家長自身的需要和焦慮。
這種盲目溺愛不僅無法給予孩子真正的安全感,反而會在認知能力上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害。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環境對認知發展有重要影響。
過度溺愛會讓孩子生活在一個過分簡化、美化的環境中,而真實世界的復雜性、艱辛性都被屏蔽。在這種環境下,孩子的認知能力難以形成對復雜事物的系統理解,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不到培養。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環境條件反饋是形成認知的關鍵。過度溺愛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因為家長會替他們完成許多本該自己做的事。缺少環境反饋的學習,孩子的認知難以逐步養成。
人本主義理論提出,人們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過度溺愛會剝奪孩子自我實現的動力,他們會過分依賴家長,而不愿主動去探索認識世界。
其實,許多過度溺愛的家長是在通過孩子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如成就感、控制欲等。這種投射式的溺愛忽視了孩子自身的需求,導致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在一個不健康的環境中。
總之,適度的關愛對孩子成長是必要的,但過度的溺愛會嚴重阻礙認知能力的發展。
楊麗娟的父母老來得子,對這個女兒則是疼愛有加,可以說是溺愛,女兒想要什麼都給,沒有的東西甚至會給她偷,給她貸款,甚至為她賣腎。
這是多麼可怕的愛?有這樣的父母,在這樣的環境下,女兒如何能正常?
這起悲劇的產生看似是由楊麗娟迷戀上劉德華引起的,但實際上確是不靠譜的父母造成的,孩子的成長環境會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影響。
一個「不健康」「不正常」的家庭,勢必也會培養出「不健康」「不正常」的孩子。孩子對于這個世界最初的認知,是由父母構建的。
很明顯,在楊麗娟的認知中,她就是「世界的中心」,只要她想,劉德華就該和她在一起。在她扭曲的認知中,倒映的是扭曲的父母。
而故事的結局,楊麗娟已經成為了一家超市的促銷員,身邊的同事也是對她贊美有加。
脫離了以前的環境,讓她也開始慢慢成長了,但是遺憾已經產生,她或許這輩子都無法原諒曾經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