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混不好難高升,是因為缺乏4種思維,嚼碎了咽進肚里

在發表不同的觀點時,為什麼有的人被視為「鶴立雞群」,而有的人卻能被看作「獨樹一幟」? 在看待一件事物時,為什麼有人只專注于當下利益,有人卻能多維度布局? 在處理問題上,為什麼有人錯漏百出,有人卻可以面面俱到?

是能力?是天賦?

并不是, 最根本的原因是思維模式的不同。

思維是多面的,就像是魔方的6個面,只從一個角度看過去,只能看到視覺范圍內的表面,但在你打亂重組的過程中,便會發現更多排列組合面,也會窺探到原來看不到的風景。

思維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獲取提高。

職場中,人和人之間之所以產生差距,大部分都是因為思維模式的不同。

人到中年混不好,難以高升,是因為缺乏這4種思維,嚼碎了咽進肚里。

1、閉環思維

閉環思維是指完成一項工作或參加一項事情,不管執行效果如何,都要及時、認真給發起人反饋。

也就是我們熟知的 PDCA循環

P(plan)計劃:根據工作目標拆解成可執行的計劃。 D(do)執行:根據計劃和現有方案,依次執行、主動行動。 C(check)檢查:在執行中總結經驗、分析利弊,及時調整。 A(act)處理:對整體工作進行一個總處理,難以解決或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個循環。

對于職場人而言,我們常提到的閉環思維,就是領導們口中常說的: 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處處可交代。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善始善終,一種履職盡責的能力。

在工作中,要懂得及時的反饋,這樣才能有效推進工作的進度,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節約溝通成本。

2、復盤思維

鄭強在《復盤思維》一書中提到:「復盤思維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組織或個人以往的工作進行回顧,發現其在以往工作中的優點和不足,進而為未來的工作和計劃做好準備的思維方式。」

職場中,怕的不是身懷十八般武藝的人,而是將一種武藝練了十萬次,達到精進的人。

同樣的一份工作,沒有復盤思維的人只會做一個機械性的執行者,在日復一日中消耗自己,懂得復盤思維的人,善于思考、推演、總結,他們將經驗優化,將缺點改進,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價值,使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質的飛躍。

3、心流思維

心理學家契克森曾在《心流》一書中提到心流這一概念。

當人們專注于一件事時,會進入心流狀態,人的思維和處理問題的效率都會大大提高。

在工作時,我們可以嘗試著給自己設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時間,比如專注工作25分鐘,然后休息5分鐘,這樣交錯進行。

這樣你的注意力和專注力會比平時高出好多。

除此之外,可以設定一定的獎勵機制,使心流狀態得以正向的影響,堅持下去。

4、三層解釋

人人都想成為比爾蓋茨,但卻永遠不知道如何才能成為比爾蓋茨。

在職場中,周圍的同事和以往項目成功案例,都有許多可以借鑒學習的地方,但是大部分人卻在努力一番后,因為「照貓畫虎」,弄巧成拙。

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看清事物的本質。

想要解決這一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三層解釋思維。

三層解釋是指:現實層、技術層、底層。

現實層:表明上可以看到的因果關系等淺顯的層面。 技術層:背后的規律。 底層:更加深入的一種思維模式,直通人性,看到本質,洞悉法則。

在工作中,不僅要多聽多看多問,還要多思考、多揣摩,才能認清事情的本質,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晉升也是與捷徑可走的,掌握好核心思維,便能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更加順風順水。

你還知道哪些可以拉開你和同齡人差距的思維模式,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