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做好三件事,兒女爭著給你養老

01

很多人以為,只要口袋里有錢,就不怕沒有人養老。

話是這樣說,可是一個人很老了,走不動了,誰幫忙花錢呢?總不能自己爬著去購物吧?「有錢就行」之類的道理,適合于健康的老人,不適合所有的老人。

當我們退休之后,就不得不考慮養老的問題了,也不得不去依靠兒女。因此,要掌握一些兩代人互動交流的技巧,讓兒女心甘情愿地孝順父母。

02

第一,花錢請兒女當「保姆」,不讓孝順的人吃虧。

農村有這樣一個觀點:「父母最心疼的兒女,往往是那些最沒有用的兒女。」

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因為父母心疼那些很會讀書的兒女,希望他們走到大城市去。并且,父母心甘情愿把錢財送給城里的兒女,認為這是「驕傲」。

沒有出息的兒女,一直在本地混日子,雖然隔三差五看望父母,卻不受待見。

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

當孝順父母的兒女,知道父母把錢財給了「不孝順的人」,內心會很難受,總有一天,會情緒爆發,然后狠心改變自己——變成不孝順的人。

更可怕的是,有的父母,想盡辦法讓身邊的兒女給贍養費,又悄無聲息地把錢給了外地的兒女。她這是「胳膊肘往外拐」,顛倒了是非。

聰明的老人,都知道,遠方的兒女,已經接受了「父母推一把」的好處,以后就要單飛了。接下來,要花大量的功夫去善待那些相對落后的兒女。

退休了,手里有退休金,也有一定的存款。 因此在走不動的時候,優先考慮請兒女、兒媳、女婿當保姆。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兒女孝順老人,也要付出勞動。本質上來看,他們也是勞動創造財富。憑什麼老人要按照「主觀判斷」來分配財產呢?

誰孝順老人,老人就多給錢,體現了差別。如果某一個兒女,不出錢也不出力,那麼遺產就沒有必要留給他了。

當然,如果兒女都不在身邊,也可以和兒女商議,身邊有親戚朋友愿意承擔養老的責任,就把錢財給親戚朋友。避免事后,兒女和親戚朋友互相扯皮。

03

第二,主動關心孫輩,好家風,代代傳。

西晉大臣李密,從小由祖母撫養長大。

在祖母年老的時候,他幾次拒絕入朝為官,一直伺候祖母到過世。他還寫下了《陳情表》,請朝廷多擔待。

他說:「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以此可見,誰來孝順老人,需要一份「深情」。如果老人主動關心孫輩,那麼孫輩也會有孝心。

如果中年人沒有孝心,對老人不聞不問。 那麼孫輩會主動提出要求,從而倒逼著家里的中年人孝順老人。

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老爺爺,每次去集市,都會帶來一些糖果給孫子。孫子讀書,爺爺也很支持。一來二去,祖孫的感情就非常融洽了。

老爺爺病入膏肓的時候,兒子很生氣,認為這是累贅。于是,兒子拿來籮筐和扁擔,和孫子一起抬著爺爺去了山里。

把爺爺拋棄后,孫子撿起籮筐。

兒子不解,問:「還撿起籮筐干嘛?」

孫子說:「以后,你老了,我還用得著。」

兒子聽了,大吃一驚,從此再也不嫌棄老爺爺了。

當一個家庭,有了優秀的孫輩的時候,兒子這一輩的人,就不得不「服氣」了。畢竟,父母是無私愛著兒女的,對于兒女的要求,也是百依百順的。

作為爺爺這一輩的人,要「利用」孫輩的力量,而不是固執地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

力所能及地幫忙帶孫子、外孫。退休之后,把孫子和外孫帶在身邊,一方面可以幫助兒女騰出時間去工作,一方面可以建立幾代人之間的情感。

人與人的感情,是互相麻煩出來的。如果你不愿意麻煩,那就和孫輩撇清關系了。要相信,人心都是肉長的,麻煩多了,情感也多了。

引導孫子和外孫做一個好人。總要做那麼幾件事,讓孫輩感動。總要說那麼幾個故事,讓孫輩知道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孫輩變好了,祖輩也能享受到福報。

04

第三,做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成為兒女的榜樣。

古人說:「唯馬首是瞻。」

退休老人,雖然不能主宰家庭里的一切,但仍舊是家庭的龍頭。

沒有人愿意供養一個缺德的老人。更擔心,老人給自己招惹是非,把家庭變成雞飛狗跳的樣子。

老人應該不斷提高修為,去兒女家,就像帶來了春天一樣。

我的小舅媽,平時很愛干凈,去了兒女家,一準要擦擦洗洗;還能做出可口的飯菜。看著舒服的屋子,兒女們都說:「媽,你要多來幾次啊。」

小舅媽走不動的時候,仍舊很愛干凈,因此沒有令人討厭的老年味。兒女們,也不嫌棄她。

老人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說三道四,不挑撥關系;管好自己的手腳,勤快一些,做一些有實效的事情;用好自己的智慧,幫助兒女做強事業。

積極向上的老人,走到任何地方,都會受歡迎。兒女的家門,自然會為他打開。

05

兒女是否孝順,是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兒女不管你,老人要常常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味責怪兒女不對。

退休之后,金錢在手里,但是要明白,錢應該怎麼花,如何創造價值,如何增加情分。

想讓兒女爭著養老,就要父母主動創造好家風,建立合適的養老方式。

古人說:「父慈子孝,母寵女愛。」

愿你我,報得三春暉,留下一生情。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