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五十五歲,拉開晚年差距的,通常是4條退路

有這麼一句諺語:「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在沒有下雨的時候,就該修葺好房屋,準備好雨傘了。不要等渴了,才想著挖一口水井。所有「臨時抱佛腳」的行為,都是毫無作用的。

早年沒有賺到一定的錢財,就希望中年的時候過上好日子,這是不太可能的。也許,中年的時候還需要填補早年的坑坑洼洼,會更慘。

中年的時候過得不太好,就希望晚年的時候能夠幸福美滿,這也是做不到的。 早年、中年以及晚年,都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環環相扣的。哪一個階段做不好,人生都會遭遇或多或少的挫折。

談到「晚年」,到底什麼最靠譜呢?有些人覺得,是養育多年的子女最靠譜;有些人覺得,是結婚多年的老伴最靠譜......

可實際上, 老伴和子女有什麼態度,那是我們所難以知曉的。在未來的某一刻,他們會不會改變,也是我們所難以預測的。

過了55歲,拉開晚年差距的,不是孩子和老伴,通常是這四條出路。

一、身體沒啥大病。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 能吃就吃,能睡就睡,身體安康,萬事無憂。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或許不是錢財,而是「身體」。雖然說身體只是塵世間的一個皮囊, 可沒有了這個皮囊,那我們也就失去一切了。

所有的福氣,都源自于人之身體;所有的日常生活,都跟人之健康有關。身體好,自然吃得安心,睡得安穩。而身體不好,也許連吃飯睡覺都成問題。

以前的老人經常說, 人老了,能夠舒服地吃飯,舒服地睡覺,那就別無所求了。

55歲之后,無數人都「提前」步入到晚年生活當中了。什麼工作,什麼職位,什麼虛名浮利,跟身體健康來比較,統統都變得沒有什麼意義。

在退休的人眼中,只要衣食無憂,能吃能睡,日子安好,那就能夠安穩到老了。

二、充足的養老金。

有句俗話說得很現實: 「親生子不如近身錢。」

對于普通人來說,退休金高不高,錢財夠不夠,基本決定了生活的下限。所謂「物質基礎影響上層建筑」就是這個道理。

晚年能不能過上「詩與遠方」的小日子,要看手中的錢財;晚年能不能抬起頭來做人,不看兒女的臉色,也要看手中的錢財。

看到過一些農村的老人,就是因為養老金比較少,存款也不夠多,所以被兒女嫌棄,甚至只能仰人鼻息,越活越卑微。

他們原本也不想活得那麼卑微,但沒辦法, 沒有錢,那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比人與貓之間的差距,還要大。所謂「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便是如此。

晚年有沒有充足的存款,不僅僅是物質的問題,還是生活底氣的象征。

三、可以交流溝通的小圈子。

人到晚年,最好的活法到底是什麼呢?毫無疑問,那就是學會「獨處」。

人們會疑惑,難道說學會「獨處」了,就不需要朋友了嗎?真正的「獨處」,究竟是一個人生活呢,還是擺脫一切的人際關系呢?

很多人都誤解了「獨處」的意思,認為獨處就是「擺脫一切關系」。 可實際上,獨處,是讓人學會獨自生活,享受一個人的好時光。而該要社交的時候,依舊要社交。

比如說,閑來無事的時候,可以跟相伴多年的老朋友往來,一起爬山、下棋或者聊天,不至于一個人在家孤零零地活著,越活越偏激。

跟兒女聊天,也許兒女沒時間,或者他們也不想聽我們的話。跟老伴說些事,也許老伴也有自己的事兒要做,沒時間理會我們。

這個時候,有自己的小圈子,有可以訴說心聲的摯友,那我們的晚年又怎麼會孤苦呢?

四、隨時拿得出手的資產。

上文說過,養老金比較高的老人,生活基本上會比較滋潤。當然,有些普通人沒有高額的養老金,就只能依靠手中的資產過日子了。

我們所擁有的房子、車子以及各種金銀,都是庇護我們晚年安好的資產。尤其是房子,基本上是人之救命稻草。

有些老人沒留心眼,差不多退休,就把房子和錢財都給了兒女,生怕兒女過得不好一般。結果就是, 兒女滋潤了,我們卑微了。

剛開始那幾年,分了家產的兒女會孝順父母。可是,過了這幾年,兒女對父母產生厭惡感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只能說, 千萬不能用錢財以及自己的未來,去考驗不太靠譜的人性。考驗成功還好,可一旦考驗失敗了,那就真的后悔莫及了。

資產,還是在自己的手上比較好。在別人的手上,那我們就沒有任何的保障了。當個適當的守財奴,不是壞事,恰恰是「保身」的開始。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