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步入職場多年,依然學不會人情世故?真相往往很扎心

人情世故恐怕是步入職場的第一課了,要說不懂人情世故那絕對是假話,只是有些人比較遲鈍罷了。就像學生時代,同樣的老師講同樣的課,總有好學生,也有差學生。

對于職場人而言,人情世故也是如此,不過卻更為復雜,有些人是真不懂人情世故,而有些人卻是裝做不懂。

這與學生時代不同,這道題不會,就是真不會,但是人情世故卻是因人而異。比如,有些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可是在領導面前卻表現得情商極高。到底是他不懂呢,還是看人下菜呢?

所以說,人情世故這門功課太復雜,不是學不會,而是不了解其中的深意。

人情世故不過是因人而異

單位王大姐的愛人是某學校校長,上司的兒子成績不行,又想上重點中學,于是找到王大姐,讓她幫忙,領導兒子順利進入重點中學。

本來事情皆大歡喜,可是沒想到王大姐經常會提及幫領導兒子辦學校的事情。領導開始心里還想著下一步對王大姐資源稍作傾斜,可是聽說王大姐經常提及兒子的事情,覺得面子上掛不住,于是打消向他資源傾斜念頭。

有同事說:「職場要管得住嘴,王大姐不懂人情世故。」道理似乎沒錯,但確實站在領導的角度考慮。真的王大姐不懂人情世故,還是領導不懂人情世故呢?

首先,王大姐幫忙,領導如愿以償,表示感謝也在情理之中,有資源傾斜的想法實屬正常;

其次,王大姐提及領導兒子的事情,有兩個層意思,一層是刷「存在感」;另一層是炫耀自己有能力幫助領導,做他做不到的事情;

最后,同事作為旁觀者,在說王大姐不懂人情世故,卻沒想考慮領導這樣做也是不懂人情世故的表現,得到幫助是事實,沒有表示感謝也是事實,為什麼只是王大姐不懂人情世故呢?

所以說,人情世故只不過是因人而異,誰處于強勢,誰可以不講人情世故,誰在弱勢,不講人情世故就成了缺點。

人情世故具有復雜性

人情世故之所以具有復雜性,是因為所謂「意外」情況,也經常見到。要說人情世故傾向于強者,看上去沒錯,但事無絕對,總有「意外」發生。

公司「空降干部」,新官上任三把火,有上級的支持,也有集團總部的「靠山」,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按照常理來講,比較容易打開局面。

「空降干部」來到公司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熟悉情況、走訪發現中層管理存在很大的問題,于是采用全員競聘的方式,只要滿足條件的人都可以參加。

競聘在職場中十分常見,但「空降干部」可能是為了「創新」,現有職務全部解聘,出于為所有人營造一種「公平競爭」的環境,他自認為一切為公這是好事,居然沒有與高管班子商量。

中層管理被解聘工作暫時停滯,搞得人人自危,有些不安分的人也開始各種活動,問題就出在高管班子成員完全不知道一把手的意圖。

結果就是各種找關系,托人,看似公平的競爭變得十分無序。高管也在想:「既然事先沒有找我們商量,那就做壁上觀,插不插手都不合適。」

結果就是內耗加劇,各種關系又沒辦法完全拒絕,最終基本維持原狀。中層管理的調整失敗,讓所有人都覺得,也不過如此,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空降干部」的直到離開都沒有樹立威信起來,憋屈的做了一任,灰溜溜的又回到集團總部。

人情世故會向強者傾斜,但處理不好一樣會被反噬。

懂不懂人情世故完全用結果來判斷

無論上面王大姐的事情,還是「空降干部」的事情,在外人看來都是不懂人情世故。那只是因為結果對他們不利而已。

如果換個結局,就是另一種說法了,比如,王大姐經常提及領導兒子的事情,領導并不介意,并且也給予了王大姐資源傾斜,很可能出現另一種說法,比如,「你看人家王大姐,就是會事,用這種方式提醒領導,不傷和氣,還能辦成自己的事情。」

至于「空降干部」如果他的想法在推進過程中,有高管站出來為他抗住壓力,事情得以正常推進,說法就會變成:「新上任領導確實有魄力,營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死氣沉沉公司重新有了活力。」

那位站出來為「空降干部」抗住壓力的人,如果得到了好處,那別人會說:「看XX高管,人情世故處理的多好,及時為新任領導擋住壓力,自己也撈到好處。」如果失去了優勢,肯定會有人會說:「不懂人情世故,那是新任領導的事情,自己非要站出來,看自作自受了吧。」

做同樣的事情,結果不同,就成為了人們判斷是否懂人情世故的標準。這是不就是誰有損失,誰不懂人情世故嗎?

有人因為固執被重用,那就是剛正不阿,因固執掉入泥潭,那就是不識時務,所謂的人情世故,用當下的眼光去看,很難判斷對錯,從結果來講,才能做出判斷。

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懂人情世故,只不過有些善于因勢利導,看得懂「眉眼高低」,分得清形勢優劣,做出了調整;有些人則按照自己的原則做事,至于是否懂那所謂的「人情世故」,交給結果去判斷。

寫在最后

行走職場,所謂的「人情世故」真實存在,但卻不存在學會與否,而是用結果來判斷。只不過有些人把心思放在做事上,用硬實力捍衛自己,有些人放在做人上,用人品拔高自己;有些人用智商彌補;有些人用情商彌補,至于優劣程度,用結果就會給出答案。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