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說職場:為什麼公司遇到困難,領導們大多只會抓紀律和考勤,有3個重要原因
有位網友問,為什麼公司遇到困難了,領導們都只會抓紀律和考勤?他們是沒事做嗎?是不是閑得沒事找事?
三國之中各種權謀計策堪稱經典!今天就讓我來用三國演義中的典故來給您講解職場管理學。
曹操領兵十七萬攻打壽春,久戰不下,后勤又接濟不上,眼看糧草將盡。
曹操心知一旦糧草用盡,士卒便有可能嘩變。心中焦慮,便問計于荀彧。
荀彧說:「主公可用攘外安內之策。」
曹操問:「何為攘外安內之策?」
荀彧說:「策曰——安內遇阻則尋敵于外,攘外遇阻則尋敵于內。」
所謂安內遇阻則尋敵于外,是說如果安撫內部不得法或者不見成效,可以嘗試在外部樹敵。借著外敵的存在,就可以轉移內部矛盾,促成內部的團結一致。
而攘外遇阻則尋敵于內,與上同理。是說如果進攻外敵不得法或者不見成效,就可以嘗試在內部樹立內賊。
內賊一豎,大家在攘外失利過程中形成的對領導的怨氣就會被轉移給內賊,從而就可以保證領導的權威不受威脅。
領導的權威不受威脅,就可以重整旗鼓,以圖再戰。
曹操問:「哦?那現在該怎麼做呢?」
荀彧道:「如今的形勢,是攘外不利,軍心不振。主公可樹一內賊于咱們內部,然后將作戰不利的黑鍋都扣在其頭上,然后對其加以極刑。之前眾將對主公的所有失望不滿情緒,都將隨此人之死而暫時消解。而主公就可以趁此機會整頓軍紀,一舉破賊。」
曹操聽后,便設計栽贓管糧官王垕,說其昧下軍糧并將其處斬。
果然此后數日里即使兵糧不足,士兵也只遷怒王垕,而沒有怪罪曹操,更沒有一人嘩變。
這個故事放在職場上可以這麼理解,公司出現問題,而領導改變不了外部的環境,只能從內部樹立新的矛盾。
抓紀律和考勤的目的是想整頓一些人,通過整頓做到殺雞儆猴,其他人就會開始認真工作,或許會把業績提升上來。
但是遇到困難不去從根本上解決困難,而是從員工入手,重點去關注量化的考勤和紀律。
這樣的做法也確實無法為公司的延續起到什麼作用,無非是最后的掙扎罷了。
造成這種情況的 原因主要是以下三點:
1、減少內耗,壓榨員工薪酬成本。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公司老板親自抓考勤。比如遲到一分鐘扣50,遲到10分鐘扣100。
員工叫苦不迭,從員工的薪酬里降低成本。老板傻傻的以為是給公司省錢了,卻不知公司人心早已越走越遠。
2、減員縮編,變相裁員辭退員工。
很多公司遇到困難,沒有資金支持,沒有利潤來源。最后,想辭退員工又不想支付賠償金。
一般都會采用惡心的制度和不合理的考勤,讓員工不舒服,變相的裁員。
如果員工能自己離職,就如公司所愿。都是患難見真情。
如果公司困難,老板開始親自抓考勤,開始親自抓紀律,開始各種刁難各種不合理。員工可以騎驢找馬,轉身跳槽了。
3、「羊毛出在羊身上 」 ,業績不達標的問題是員工不努力工作。
由于近兩年「躺平」引發的浪潮,有些人開始了在公司混日子的生活,這種人不能給公司帶來效益,甚至在公司傳播負面情緒,這種員工不拿鞭子趕著走他就會帶著一群羊拖著公司的后腿。
所以抓紀律和考勤也是一種必須的行為。
如何解決問題?
一、無規矩不成方圓
企業要從一開始就制定好這種紀律和考勤的制度,并對其完善,且領導要做到與員工一同接受制度,嚴格按規定好的制度來運行。
二、從新人抓起
企業要有完善的新人制度培訓,從入職就開始抓制度,讓員工養成懶散無規律的習慣,也會影響公司的運轉以及整體形象。
而且將抓制度常態化,也就不會出現這種突然抓制度給員工造成緊張感,這種緊張感會造成焦慮形成緊張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員工也沒有精神去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