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之后,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從3方面「透支自己」,是對后半生的負責
01
什麼是幸福?
大概就是:等到風景都看透,日子還能細水長流。
有道是,五十知天命。
當人生過半的時候,該有的成績凸顯了,該有的悲哀也冒出來了。
有存款、能退休的人,活得高枕無憂;還在為生計發愁的人,每天都匆匆忙忙,急得像熱鍋里的螞蟻。
不管怎樣,總要考慮長久,不要貪圖眼前的幸福,懼怕當下的困難。
《呂氏春秋》有言:「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聰明的人,一邊撈魚,一邊放魚苗,從來不會讓魚塘變成「旱地」。不透支自己,保持持續發展的狀態,后半生才能福氣不斷。
02
第一,不透支金錢,再有錢,也要摳門。
人的后半生,為什麼要摳門?
給你兩個理由:一是以備不時之需;二是幫助真正有困難的人。
對于第一個理由,你肯定會認同。畢竟,一個人難免要遇到生老病死的事情,總得要花錢。尤其是生病的時候,手里沒有錢,就只能干著急。
老人生病了,要向兒女要錢,雖然可以做到,但是可能看兒女的臉色。要是兒女很窮,全家人都會犯難。
對于第二個理由,你不一定認同。自己的錢,憑什麼給別人用呢?
人啊,要懂得「一報還一報」的道理。作為長輩,力所能及地幫助周圍人,能夠為自己積德積福,也能讓兒女們享受到福氣。
「央廣網」里有這樣一條信息:九十多歲的老奶奶夏森,一輩子省吃儉用,卻為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捐獻了兩百多萬元。
陜西省丹鳳縣、江西省上猶縣等地方鄉村學校,都得到了改善。一百八十多名學生,圓了大學夢。
薪火相傳。夏森變成了孩子們心中的「信念、精神」。丹鳳縣下灣村的張磊(化名)考取清華大學。他和受助的同學,專程到北京拜訪夏森,表達感恩之情。
把錢留下來,到底可以做什麼?也許你一時半會沒有答案,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越來越明白,錢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幫自己、幫別人。
真正聰明的人,看到的是錢的價值,而不是錢的價值。因此,他從來不會透支金錢,而是把賺到的錢,當成「寶貝」。
作家林清玄寫過一個故事——錢與油彩。
一個富人要買走一幅畫,但是畫家一口咬定,要原價。理由是:「買畫是因為喜歡,而不會在乎油彩的厚度。」
有了錢,喜歡的事情,都可以做成。這就是人生的選擇權。
03
第二,不透支身體,再忙,也要好好休息。
很多人,五十歲之后,就忙著帶孫子、給兒女當保姆。尤其是尚未退休的人,幾方面都要兼顧,比中年那會更忙。
哲學家叔本華說過:「能夠促使心情愉快的不是財富,而是健康。」
隨著年紀的增長,健康越來越重要。如果你弄丟了,那麼后半生肯定不會幸福。
什麼是健康?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好,還有精神上的富足,心靈上的豐富和安靜。
有一段時間,五十多歲的女演員李嘉欣發消息稱,自己生病了。經過兩人的監護和搶救,才轉危為安。她衷心感謝醫護人員。 因為生病,導致家人不安、奔波,真的對不起......以后,更加珍惜生命,愛護自己。
不難發現,身體健康,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家庭負責。
當你生病的時候,一家人都在擔憂,還有家人為你忙上忙下。有人交醫藥費,要人陪護,有人去湊錢,有人因此耽誤了很多天的工作......雖然不是的本意,但是你確實不能生病。
有人說:「五十歲是一個新的開始,就像一臺機器,要維修,然后重組一樣。」這個比喻,非常恰當。
不管你收入多少,都不要盲目去折騰身體。錢少了,省一省也能過下去;工作滯后了,等一等也會好起來。唯有身體,一旦垮下來,就很難升起來。正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04
第三,不透支善良,再難,也不訛詐別人。
關于老人訛詐人的事情,很多人會氣憤不已;老人倚老賣老,占有公共資源的事情,也會讓人生氣。
當我們五十歲之后,就慢慢進入老年了,千萬不要變成了社會的蛀蟲。
有一句忠告:你不去扶一個跌倒的老人,明天你跌倒了,也沒有人扶。
社會風氣好不好,直接影響老人的幸福指數。生活在暖洋洋的小區里,老人會得到左鄰右舍的幫助;出門會得到年輕人的關照。
《沈陽晚報》報道了這樣一件事:在一個十字路口,一輛私家車和電動車發生了剮蹭,電動車上,六十多歲的老爺爺跌下來。
當時,路面滾燙,老爺爺站不起來。車主是一位女司機,不知所措。
老爺爺說:「我有醫保,不訛人。 」
緊接著,一個小伙子趕過來,扶住老爺爺,有人主動為老爺爺打傘。
一件壞事,經過大家的傳播,變成了一件好事。社會風氣,也因此變得融洽了。
人老了,誰不能遇到難處呢?如果你自己不善良,就不要責怪沒有人幫你。
任何時候,都主動幫助人,都和周圍的人搞好關系。這就是不透支善良,于人于己,都會受益。
05
古人說:「福盡災來,祿盡人亡。」
意外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是我們要做到有備無患。
手里有錢,才能選擇養老的方式。
身上無病,才能追求詩和遠方。
心中有愛,才能融入社會大家庭。
愿你我,凡事慢慢來,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