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好之人,必先獨處」:城府深的人,在4件事上獨來獨往,是后半生的財富

亞里士多德說過,離群索居者,不是神靈,就是野獸。

一個人,敢于跟群體保持距離,甚至不受到圈子的影響,不在乎別人的看法,那他的思維和境界,絕對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

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合群者居多,而不合群者居少。因為 合群是人之本性,而不合群,則是反人性的。

從動物天性的角度來說,由于絕大多數的生物,都沒有獨自的想法,所以它們會混跡于群體當中,以群來群往的姿態去生存。

哪怕是被譽為「智慧生物」的人類,也很難擺脫「群來群往」的骨血烙印。

特別是在江湖當中,人不合群,就會被其他人視為「異類」。又有誰會希望自己被人看作是異類呢?既然不希望,就只能隨波逐流。

在群體中待的時間越久,人就越是不會幸福,命也不見得有多好。慢慢地,他們會庸庸碌碌,隨波逐流一輩子,也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

人若命好,必先獨處。在這些事兒上選擇獨來獨往的人,命往往不會差到哪里去。

一、遇不到三觀相似的朋友,愿你能選擇獨處。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 「在這個復雜繁瑣的人世間,能夠遇到三觀相似的人,就已經是命運女神最好的眷顧了。」

要知道,人世間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就連相似,機率也是極小的。所以說,無數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遇到三觀相似的朋友。

遇不到三觀相似的朋友,他們的心就會特別慌張,甚至懷疑自己,到底自己是不是異類,不太正常呢?為什麼別人都有朋友,而自己沒有朋友呢?

為了讓自己「正常」起來,他們會到處交朋友,哪怕是小人或者過客,他們也刻意靠上去,只為了緩解內心的孤獨。

這種「刻意交朋友」的行為,才是最不正常的。要知道, 交友不該隨意,而應該精挑細選。不能因為求數量,而忽視了質量。

如果遇不到三觀相似的人,那就選擇一個人過日子。獨來獨往,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成熟。

二、為了內心的事業和追求,愿你能選擇獨處。

接觸過很多群體,逐漸地發現了這麼一個真相: 那些能干出一番事業的人,多半有著「獨處」的能力。而隨波逐流之人,多半混得不太好。

在學校讀書的學生,如果不把心思放在讀書上,而把心思放在合群上,那他的學習效率就會受到影響。如此, 再怎麼聰明的人,也會被圈子「同化」。

在外面打拼的成年人,如果總是為了別人而活,沒有為了事業和理想「獨來獨往」的魄力,那他基本就是打工命,比較難翻身。

無數成就事業的人,都是熬過「孤獨時光」的強者。事后,哪怕他們回想起這些孤獨的時光,他們也會覺得特別有價值。

人,要麼在孤獨當中變得更加強大,要麼在沒有主見的過程中逐漸墮落。要知道, 羊群,皆是群來群往的。唯有兇猛的孤狼,才是獨自前行的。

有什麼事業要完成,有什麼目標要追求,都必然要經歷孤獨的時光,這是成功的開始。

三、為了生活的瀟灑和自由,愿你能選擇獨處。

唐寅說過: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此生,只希望可以在一花一酒的世界當中終老,不愿意在車馬前卑躬屈膝。哪怕車馬當中的人特別富有,跟我又有什麼關系呢?他們都笑我是異類,我只是笑他們看不透罷了。

一個人,此生最高級的境界,那就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人生」。身邊的一切,都是虛的,唯有自己,才是真實的。

說得夸張一點, 凡所紅塵,皆是虛妄。凡所人間,也是虛妄。既然皆是虛妄,那我們為何不活得瀟灑自由一點,至少「聽從本心」而活出真實的自己呢?

與其為了合群而合群,不如為了瀟灑而獨處。自己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哪怕一個人呆呆地看著天空,也總比阿諛奉承不喜歡的人要好。

為了人生而獨處,值得。而為了他人的眼光而改變自己,不值得。

四、為了內心的寧靜和快樂,愿你能選擇獨處。

很喜歡這麼一句話: 「如果你不能富貴,那我祝你幸福;如果你不能幸福,那我祝你快樂;如果你不能快樂,那我祝你平安。」

人活一世,本就是為了這四個字而活罷了,「快樂」以及「平安」。

試想,短短三萬天的時光,如果連一絲快樂都沒有感受過,那豈不是有些遺憾呢?

有些人會說,為了快樂而活著,真的有意義嗎? 意義就在于,生活不該是「苦相」,而應該是「福相」。所有的福相,皆由心中的「快樂」所產生。

人,為了內心的寧靜和快樂,選擇獨來獨往的生活,這是一種大智慧。人越老,不是越合群,而是變得離群索居起來。

往后余生,愿你我能保持一顆快樂寧靜之心,哪怕孤獨,也在所不惜。

用戶評論